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刺五加(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 Maxim.) Harms的干燥根和根茎或茎。春、秋二季采收,洗净,干燥。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陕西等地。

  • 中药名称刺五加

  • 中药学名(拉丁名)ACANTHOPANACIS SENTICOSI RADIX ET RHIZOMA SEU CAULIS

  • 别 名刺拐棒、老虎镣子

  • 所属功效类 补虚药

  • 五加科

  • 分布区域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

来源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 Maxim.) Harms的干燥根和根茎或茎。(《中国药典2020》)

分布产地

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陕西等地。

入药部位

根及根茎、茎木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收,洗净,干燥。(《中国药典2020》)

药材性状

本品根茎呈结节状不规则圆柱形,直径1.4-4.2cm。根呈圆柱形,多扭曲,长3.5-12cm,直径0.3-1.5cm;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粗糙,有细纵沟和皱纹,皮较薄,有的剥落,剥落处呈灰黄色。质硬,断面黄白色,纤维性。有特异香气,味微辛、稍苦、涩。(《中国药典2020》)

性味归经

辛、微苦,温。归脾、肾、心经。(《中国药典2020》)

药材功效

益气健脾,补肾安神。(《中国药典2020》)

药材主治

用于脾肺气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肺肾两虚,久咳虚喘,肾虚腰膝酸痛,心脾不足,失眠多梦。(《中国药典2020》)

用法用量

9-27g。(《中国药典2020》)

用药禁忌

阴虚火旺者慎服。(《中药大辞典》)

贮藏保存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中国药典2020》)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根横切面:木栓细胞数10列。栓内层菲薄,散有分泌道;薄壁细胞大多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1-64μm。韧皮部外侧散有较多纤维束,向内渐稀少;分泌道类圆形或椭圆形,径向径25-51μm,切向径48-97μm;薄壁细胞含簇晶。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占大部分,射线宽1-3列细胞;导管壁较薄,多数个相聚;木纤维发达。
根茎横切面:韧皮部纤维束较根为多;有髓。
茎横切面:髓部较发达。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5g,加75%乙醇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用三氯甲烷振摇提取2次,每次5ml,合并三氯甲烷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刺五加对照药材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异嗪皮啶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突光斑点。(《中国药典2020》)

中药配伍

1.治小儿筋骨痿软,行走较迟:五加皮9g,茜草、木瓜、牛膝各6g。水煎服。(《宁夏中草药手册》)
2.治脚气浮肿:五加皮12g,黄芪30g。水煎服。(《宁夏中草药手册》)
3.治水肿,小便不利:五加皮、陈皮、生姜片、茯苓皮、大腹皮各9g。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中药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稍泡,润透,切厚片,干燥。(《中国药典2020》)

毒性

小鼠皮下注射刺五加总苷的LD50为4.75g/Kg。(《中药大辞典》)

道地性

关药

相关论述

1.《东北药用植物志》:“为强壮剂。有祛风、化湿、利尿、健胃之效,治阴痿、筋骨疼痛、四肢不遂及疝气腹痛等症。”
2.《黑龙江常用中药手册》:“治慢性关节炎,风湿痛,腰痛,足膝痛,遗尿,水肿,囊湿,小便余沥,女子阴痒。有祛风湿、壮筋骨、逐瘀、活血作用。”
3.《宁夏中草药手册》:“利尿。治小儿筋骨痿软,行走较迟,气虚浮肿。”
4.《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跌打损伤。”
5.《长白山植物药志》:“补气益精,祛风湿,强筋骨。主治神经衰弱,气虚乏力,高血压症,低血压症,冠心病,心绞痛,高血脂症,糖尿病,风湿症,慢性支气管炎,慢性中寿,肿瘤切除后辅助治疗。”
6.《东北药用植物》:“治脚气,疮疽肿毒。”

传说渊源

       在长白山西麓有一个不知地名的山沟,散落地住着几户人家,他们都靠种地、采集山药材维持生活。丁氏母子俩就住在这里。
       丁氏的丈夫丁老大从小就在这一带的山沟里长大,对采集山药材及山势林貌很熟悉,且待人忠厚宽和,因此,左邻右舍的穷哥们都愿意跟他结伴放山。不幸的是在他儿子丁柱三岁那年,丁老大为救一个跌落在悬崖边的弟兄,手抓的一根树枝折断,不幸摔下山崖身亡。丁柱与母亲只好靠父亲的穷哥们接济勉强度日。
丁柱长到十岁,特别懂事,不但孝顺母亲,左右邻居的叔叔伯伯不在家,他就经常去帮助他们的家人担水劈柴,跑前跑后,很是讨得人们的喜爱。
       这一年,大人们又要结伴进山。小丁柱也企求同行,叔叔伯伯们就带着他上路。母亲对丁柱千叮万嘱,要跟好大人,一定不能走丢了。丁柱连连答应,背着干粮,提着小索拨棍,高高兴兴、一蹦一跳地跟着大人们走了。
       长白山的秋季,气候变化多端,在高山密林间穿行,风吹虫咬不说,脚下稍有不慎,就会滑下山崖,因此需要特别小心在意。小丁柱紧张地跟在大人后边,一步一探棍,在树下丛间寻找山货。转眼间,他们在山上密林中晓行夜宿已经五天了,仍然一无所获。一位伯伯提出:再到无人敢去的黑熊沟转一圈,再不开市,就往回走。其他人纷纷表示同意。于是他们紧紧腰带,提提神儿往黑熊沟进发。
       苍天不负有心人,在林密遮天的黑熊沟,他们终于发现了一苗人参,看着那饱满鲜红的参籽,他们也顾不上劳累,放下布袋,几个人就围着慢慢地挖起来。丁柱看着好奇,也凑到跟前,大人们告诉他,挖参要特别小心,一根一须也不能弄断,要完完整整地抬出来,才能卖上好价钱。因此,小丁柱不敢伸手帮忙,只有在外围清理一下小树棵子和乱杂物。时间长了,儿童的天性好动,他就转到别处去看看还能不能有所发现。
       这苗人参足足挖了几个时辰,抬出土时天已放黑,大人们也围着人参坐下喘口气。不知是谁突然发现小丁柱不见了。众人忙站起身,高声呼喊,四处寻找也不见人声。天已完全黑了下来,仍没有找到丁柱。他们不敢冒然再找,只好打起火堆,以期丁柱看见火光寻来。
       第二天刚放亮儿,他们俩人一伙又在周围找了一圈儿,毫无踪迹。商量了一阵儿,他们决定先回家,带足干粮,多找几个人,回头再来寻找。走失了丁柱,虽然挖了一苗人参,他们也高兴不起来。一个个垂着头,叹着气,一步一回头地往家中走去。
       到了村口,却发现丁柱和母亲以及家属们都在那里迎接。他们一齐跑上前去,一把拉着丁柱上下左右地看了一遍,都很纳闷儿:这孩子初次进山,在连有经验的猎人也不敢轻易进去的黑熊沟,他怎么能自己走回来?
       在丁氏家里,小丁柱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中,讲起了事情的根由:那天看着大人们挖参,他觉得自己也能有所发现,就信步走进一丛密林,边哼着不知名的小调边拨草搜寻,不料脚下一滑,跌入一丛草密布的山豁谷。谷很深很陡,小丁柱怎么挣扎也爬不上去,高声呼救也不闻回应,眼看着天黑了,他吓得缩作一团,低声哭了起来,忽然觉着有人拍他的肩膀,他记得大人们讲过,林中有熊,专拍人肩膀,你一回头就会被它咬住喉咙吃掉。他紧低着头,抱住双臂不敢动弹。没想到有人说话了:孩子,起来吧,我送你回家。小丁柱抬起头,回身一看,见一须发皆白的老人家笑喝喝地站在身旁。老人家告诉丁柱:他就住在这山里,丁柱的父亲丁老大活着时救过他的命,这次他要救丁老大儿子的命以作报答。说着就背起丁柱,健步如飞般下山,把丁柱送到家里,在大门口,老人家往丁柱手里塞了团树叶包裹,告诉丁柱有困难就到黑熊沟去找他。说完转身不见踪影。
       丁柱说完打开树叶包,见一大团青苔里面齐整地卧着三苗大人参。众人说这老人家一定是山里的老山参成精显灵。丁老大积德,救了他的后人。丁氏对大家说,这三苗人参是丁柱初次跟他们上山所得,就把它与你们挖的一道去换些粮食布匹,我们今年冬季就能安稳地度过了。众人推辞不下,只好赞叹着各自回家。
说话无心,听者有意。在这一群人中,有个叫侯三的,光棍一条,回家躺在炕上暗自核计:这苗老山参精,要是弄到手,我才不住在这穷山沟中,那不发了吗?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跑到丁柱家,哀求丁氏,让丁柱再跟他进一趟山,弄个一星半点儿,好娶房媳妇成个家业。丁氏被侯三苦求无奈,只好让丁柱跟随再次进山。
       进了黑熊沟,丁柱也不知东南西北,只好和侯三东一头西一头地寻找着,眼见天又黑下来,啥也没见着。侯三鼓动丁柱大声哭着呼救。丁柱有侯三在身边,根本哭不出声,只好大声喊着:老爷爷!老爷爷!快来救我们出山吧!就这样高喊了数十遍,才见老人家出现在他们面前,侯三一见,眼睛都红了,从腰间解下红绳,乘老人不注意,一把搂住缠上,高喝一声:这回看你往哪跑!没想到老人一抽身,从外衣中脱了出来,搂紧了老人身躯的侯三却嗷嗷地叫了起来。老人一把拉住丁柱,又将他送回家里。
       第二天,丁柱与大人们又一次上山,看见侯三已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被侯三用红强捆着的是一棵状如人参的小树,上面长满了硬刺。看着侯三布满血痕的手臂,丁柱想到了昨晚他嗷嗷直叫的原因。众人把侯三抬回家中,将息了半月,侯三无颜在此居住,离开了这个山村。
黑熊沟里的这株小树,几年后长满了一片山岗。
       丁柱想到这树是老人家脱掉的外衣,很可能有药用价值,就挖些根回来煮水给母亲服用,没想到母亲的身体竟渐渐地硬朗起来,人们都纷纷效仿,用来滋补身体,并给此树取名“刺拐棒”。
       刺拐棒学名刺五加,其药用功效与人参相仿,是现今长白山中的珍贵稀有药用植物。

原标题:刺五加
词条标签:刺五加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药材鉴别药材鉴别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 毒性毒性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
  • 传说渊源传说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