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巴豆(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巴豆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堆置2-3天,摊开,干燥。主产于四川、云南、广西、贵州、湖北等地,以四川产量最大。

  • 中药名称巴豆

  • 中药学名(拉丁名)CROTONIS FRUCTUS

  • 别 名巴菽、刚子、江子

  • 所属功效类 拔毒生肌药

  • 大戟科

  • 分布区域主产于四川、云南、广西、贵州

来源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中国药典2020》)

分布产地

主产于四川、云南、广西、贵州、湖北等地,以四川产量最大。

入药部位

果实及种子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堆置2-3天,摊开,干燥。(《中国药典2020》)

药材性状

本品呈卵圆形,一般具三棱,长1.8-2.2cm,直径1.4-2cm。表面灰黄色或稍深,粗糙,有纵线6条,顶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破开果壳,可见3室,每室含种子1粒。种子呈略扁的椭圆形,长1.2-1.5cm,直径0.7-0.9c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点状的种脐和种阜的疤痕,另端有微凹的合点,其间有隆起的种脊;外种皮薄而脆,内种皮呈白色薄膜;种仁黄白色,油质。气微,味辛辣。(《中国药典2020》)

性味归经

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中国药典2020》)

药材功效

外用蚀疮。(《中国药典2020》)

药材主治

用于恶疮疥癣,疣痣。(《中国药典2020》)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涂患处,或捣烂以纱布包擦患处。(《中国药典2020》)

用药禁忌

孕妇禁用;不宜与牵牛子同用。(《中国药典2020》)

贮藏保存

置阴凉干燥处。(《中国药典2020》)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横切面:外果皮为表皮细胞1列,外被多细胞星状毛。中果皮外侧为10余列薄壁细胞,散有石细胞、草酸钙方晶或簇晶;中部有约4列纤维状石细胞组成的环带;内侧为数列薄壁细胞。内果皮为3-5列纤维扶厚壁细胞。种皮表皮细胞由1列径向延长的长方形细胞组成,其下为1列厚壁性栅状细胞,胞腔线性,外端略膨大。
理化鉴别:
取本品种仁,研碎,取0.1g,加石油醚(30-60℃)1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巴豆对照药材0.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药材溶液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 60-90℃)—乙酸乙酯—甲酸(10:1: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中国药典2020》)

中药配伍

1.治寒实结胸,无热症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心皮,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三味为散,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伤寒论》白散)
2.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大黄一两,干姜一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纳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瘥;如未瘥,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瘗;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金匮要略)三物备急丸)
3.治寒癖宿食,久饮不消,大便秘: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令大热,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服二丸。(《千金方》)
4.治痞结癥瘕:巴豆肉五粒(纸裹打去油),红曲三两(炒),小麦麸皮一两(炒)。俱研为细末,总和为丸,如黍米大,每空心服十丸,白汤下。(《海上方》)
5.治阴毒伤寒心结,按之极痛,大小便秘,但出气稍暖者: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钱,捻作饼,安脐内,以小艾炷灸五壮。气达即通。(《仁斋直指方》)
6.治小儿痰喘:巴豆一粒,杵烂,绵裹塞鼻,痰即自下。(《古今医鉴》)
7.治寒痰气喘:青橘皮一片,展开,入刚子一个,麻扎定,火上烧存性,研末,姜汁和酒一钟,呷服。(《医说》)
8.治夏月水泻不止:大巴豆一粒(去壳)。上以针刺定,灯上烧存性,研细,化蜡和作一丸,水下,食前服。(《世医得效方,针头丸)
9.治气痢: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细研,取热猪肝和丸,空心米饮下,量力加减服之。牛肝尤佳。或以蒸饼丸服。(《经验方》)
10.治小儿下痢赤白:巴豆(煨熟,去油)一钱,百草霜二钱(研末),飞罗面煮糊丸,黍米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汤,白用米汤,赤白用姜汤下。(《全幼心鉴》)
11.治伏暑伤冷,冷热不调,霍乱吐利,口干烦渴:巴豆大者二十五枚(去皮膜,研取油尽,如粉),黄丹(炒,研,罗过)取一两一分。上同研匀,用黄蜡熔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水浸少顷,别以新汲水吞下,不拘时候。(《局方》水浸丹)
12.治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名曰水臌:巴豆九十枚(去皮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并熬令黄,捣和之,服如小豆大一枚,以水下为度,勿饮酒。(《补缺肘后方》)
13.治肝硬化腹水:巴豆霜一钱;轻粉五分。放于四、五层纱布上,贴在肚脐上,表面再盖二层纱布。经一至二小时后感到刺痒时即可取下,待水泻。若不泻则再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4.治喉痹:白矾二两(捣碎),巴豆半两(略捶破)。同于铫器内炒,侯矾枯,去巴豆不用,碾矾为细末,遇病以水调灌,或干吹入咽喉中。(《百一选方》)
15.治白喉:巴豆仁、朱砂等分,各研成细末,混和,每用3~5分,置膏药上,贴于眉间的上方(勿使药末掉入眼中)。约经8~12小时,局部皮肤发生大小不等的水泡时,便可揭去膏药,擦掉药末,涂上1%龙胆紫液,以防感染。(《江苏中医》(11):23,1959巴豆朱砂膏)
16.治耳卒聋:巴豆一粒,蜡裹,针刺令通透,用塞耳中。(《经验方》)
17.治风虫牙痛:(1)巴豆一粒,研,绵裹咬之。(2)针刺巴豆,灯上烧令烟出,熏痛处。(《经验方》)
18.治一切恶疮: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调雄黄、轻粉末,频涂取效。(《普济方》)
19.治一切疮毒及腐化瘀肉:巴豆去壳,炒焦,研膏,点肿处则解毒,涂瘀肉则自腐化。(《痈疽神秘验方》乌金膏)
20.治荷钱癣疮:巴豆仁三个,连油杵泥,以生绢包擦,日一、二次。(《秘传经验方》)

中药炮制

生巴豆:去皮取净仁。(《中国药典2020》)

道地性

川药

相关论述

1.《汤液本草》:巴豆,若急治为水谷道路之剂,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缓治为消坚磨积之剂,炒去烟令紫黑,研用。可以通肠,可以止泄,世所不知也。
2.《纲目》:巴豆,生猛熟缓,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药也。盖此物不去膜则伤胃,不去心则作呕,以沉香水浸则能升能降,与大黄同用泻人反缓,为其性相畏也。巴豆,峻用则有劫病之功,微用亦有调中之妙。王海藏言其可以通肠,可以止泻,此发千古之秘也。一老妇年六十余,病溏泄已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之即作痛,服调脾、升提、止涩诸药,入腹则泄反甚。延余诊之,脉沉而滑,此乃脾胃久伤,冷积凝滞所致。王太仆所谓大寒凝内,久利溏泄,愈而复发,绵历年岁者,法当以热下之,则寒去利止。遂用蜡匮巴豆丸药五十丸与服,二日大便不通,亦不利,其泄遂愈。自是每用治泄痢积滞诸病,皆不泻而病愈者近百人,妙在配合得宜,药病相对耳。苟用所不当用,则犯轻用损阴之戒矣。
3.《本草汇言》:巴豆,推荡脏腑,开通闭塞之药也。左氏曰,此剂味甚辛敛,气甚热烈,性甚刚猛,攻关拔固,功过牵、黄,摧滞逐实,力浮硝、戟,追逐一切有形留着、久顽不逊之疾,如留饮痰癖、死血败脓、休息结痢、寒痰哮喘,及一切生冷、鱼、面、油腻、水果、积聚、虫积,或水肿大腹、寒疝、死胎、痞结、症瘕诸证,下咽即行。苟非气壮力强之人,不可轻用。张氏曰,如不审而妄用,耗却天真,使人津液枯竭,胸热口燥,留毒不去,他病转生,则巴豆之危害昭昭矣,然而更有未尽者,此药禀火烈之气,沾人肌肉,无不灼烂,试以少许轻擦完好之肤,须臾即发一泡,必至肿烂成疮,况肠胃柔脆之质,下咽则徐徐而走,且无论下后耗损天真,而府脏被其熏灼,能免无溃烂之患耶?凡一概汤、散、丸剂,切勿轻投,即有万不得已之急证,欲借其辛烈攻冲,开通道路之力,必须煮熟,压令油净,入厘许即止,不得多用。
4.《本草通玄》:巴豆,禀阳刚雄猛之性,有斩关夺门之功,气血未衰,积邪坚固者,诚有神功,老羸衰弱之人,轻妄投之,祸不旋踵。巴豆、大黄,同为攻下之剂,但大黄性冷,腑病多热者宜之;巴豆性热,脏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伤寒传里恶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者,多用巴豆,世俗未明此义,往往以大黄为王道之药,以巴豆为劫霸之剂,不亦谬乎?5.《本经逢原》:巴豆,能荡练五脏六腑,不特破症瘕结聚之坚积,并可治伤寒湿疟之寒热,如仲景之治寒实结胸用白散,深得《本经》之旨。世本作温疟,当是湿疟,亥豕之谬也。其性峻利,有破血排脓、攻痰逐水之力,宜随证轻重而施,生用则峻攻,熟用则温利,去油用霜,则推陈致新,随证之缓急,而施反正之治。
6.《本经》: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
7.《别录》: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tui,杀斑螫毒。
8.《药性论》:主破心腹积聚结气,治十种水肿,痿痹,大腹。
9.《本草拾遗》:主症癖,痃气,痞满,腹内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
10.《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
11.《医学启源》: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消化寒凉及生冷硬物所伤,去胃中寒湿。
12.《汤液本草》:可以通肠,可以止泄。
13.《纲目》: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歪,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

传说渊源

       李时珍是明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在李时珍的邻县,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患腹痛溏泻病已经有五年多了。平时,只要一吃生冷或油腻的食物或瓜果梨,立即就肚子痛得受不了,腹泻更加加重而不止。老人常年被病痛折磨,身体也非常虚弱。为了根治此病,老太太看过许多医生,各位医生都认为是普通的腹泻病,就都依从常理开方,让她服用“调脾”、“升提”、“止泻”、“收涩”等功效的药物治疗。老人遵从医嘱抓药吃了之后,非但腹泻未能消除,反而更加严重。难道没有救了?老人和家里人深感绝望,抱头痛哭。
       后来,有人告诉老妇人家人说蕲春县李时珍大夫治疗—些不治之症常有妙方。于是,他们赶紧把李时珍请到家里看病。李时珍为老人把脉发现脉象沉滑,断定是“脾胃久伤,冷积凝滞”之症,老人的脾胃长时间受到伤损导致冷积凝滞,才引起腹泻不止。腹泻仅仅是病症的外在表现,其主要原因是冷积凝滞,只有去除冷积,才能从根本上根治此病。李时珍大胆开出药方,让病人服用50丸巴豆丸。但在人们的观念中,巴豆一直是一味辛热而且有毒的泻药,历代本草书都说要慎用。古代名医陶弘景说,巴豆最能泻人。怎么治泻反而用泻药,这岂不是要出人命啊。
       药方一出,许多老医生立马提出质疑并强烈反对,有人搬出医书理论来责问李时珍:巴豆本为泻药,老人家所患正是泄泻,以攻下药治泻下病,岂不怪异之极!一时间大家都说他是胡闹,病人亲属开始将信将疑,对药方很不放心。李时珍知道,巴豆虽然是一味具有强烈泻下作用的药物,但行医实践却发现它“峻用则有戡乱劫病之功,微用亦有抚缓凋中之妙”。巴豆用量小能止泻,关键在于“配合得宜”把握用量,而且它能祛除冷凝结滞在肠道里的停积物,而这个病人正是由于肠道里的“冷积凝滞”才造成腹泻的,所以他选择用热下的办法除寒止泻。
       李时珍经过反复试验,甚至有时自己亲自试吃巴豆,已经掌握了用药的度,因此他对自己的药方很有信心,并—再坚持和劝说老妇人的家人。老太太胆战心惊地服用了这味有争议四起的药。
       没想到服药后,病人连续两天没有腹泻,气色也一天好过一天,慢慢的油腻和瓜果蔬菜也可以自由食用了,最后奇迹般地痊愈了。一时间,谣言自动消除,人们奔走相告,大家对李时珍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李时珍的名气越来越大。

原标题:巴豆
词条标签:巴豆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药材鉴别药材鉴别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
  • 传说渊源传说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