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茵陈(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和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猪毛蒿主产于陕西、河北、山西等地;茵陈蒿主产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

  • 中药名称茵陈

  • 中药学名(拉丁名)ARTEMISIAE SCOPARIAE HERBA

  • 别 名因尘、茵蒿、茵陈蒿

  • 所属功效类利水渗湿药

  • 菊科

  • 分布区域猪毛蒿主产于陕西、河北、山西等地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的干燥地上部分。(《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

猪毛蒿主产于陕西、河北、山西等地;茵陈蒿主产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

入药部位

全草

采收加工

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和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

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锐尖。气清香,味微苦。
花茵陈: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100cm,直径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长1.2-1.5mm,直径1-1.2mm,有短梗;总苞片3-4层,卵形,苞片3裂;外层雌花6-10个,可多达15个,内层两性花2-10个。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

用于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中国药典2015》)

用法用量

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中国药典2015》)

用药禁忌

脾虚血亏而致的虚黄、萎黄,一般不宜使用。(《中药大辞典》)

贮藏保存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中国药典2015》)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绵茵陈:本品粉末灰绿色。非腺毛“T”字形,长600-1700μm,中部略折成“V”字形,两臂不等长,细胞壁极厚,胞腔多呈细缝状,柄1-2细胞。
理化鉴别:
绵茵陈:取本品粉末0.5g,加50%甲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离心,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绿原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丁酯—甲酸—水(7:2.5:2.5)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花茵陈:取本品粉末0.4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滨蒿内酯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4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丙酮(6:3: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中国药典2015》)

中药配伍

①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茵陈蒿汤)
②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二两,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一两半。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③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④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纲目》)
⑤治感冒,黄疸,漆疮:茵陈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⑥治遍身风痒生疥疮: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千金方》)
⑦治风瘙瘾胗,皮肤肿痒:茵陈蒿一两,荷叶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冷蜜水调下,食后服。(《圣济总录》茵陈蒿散)
⑧治疬疡风病(按: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茵陈蒿两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氏纂要方》)

中药炮制

除去残根和杂质,搓碎或切碎。绵茵陈筛去灰屑。(《中国药典2015》)

道地性

北药、 淮药、 秦药

相关论述

1.《汤液本草》: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热也;栀子檗皮汤,治燥热也;湿则泻之,燥则润之可也。此二药治阳黄也。韩祗和、李思训治阴黄用茵陈附子汤,大抵以茵陈为君主,佐以大黄、附子各随其寒热也。
2.《本草经疏》: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证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
3.《本草正》:茵陈,用此者用其利湿逐热,故能通关节,解热滞,疗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利小水。专治黄疸,宜佐栀子。黄而湿者多肿,再加渗利,黄而燥者干涩,再加凉润,只有阴黄一证,因以中寒不运,此非所宜。又解伤寒、瘴疟火热,散热痰、风热疼痛,湿热为痢,尤其所宜。
4.《本草述钩元》:茵陈,发陈致新,与他味之逐湿热者殊,而渗利为功者,尤难相匹。黄证湿气胜,则如熏黄而晦,热气胜,则如橘黄而明。湿固蒸热,热亦聚湿,皆从中土之湿毒以为本,所以茵陈皆宜。海藏谓随阳黄阴黄皆用之。又云内伤变黄,只用理中、建中,茵陈不必用。试思人身湿热之病居多,如七情、房劳、酒食违宜,劳役过度,伤其中气,以累元气,致脾阴大损,不能力胃行其津液者,何可胜数。第有因如是之损伤以病黄疸者,亦有损伤而不能调养以成虚劳者,虚劳虽亦有发黄,实则区以别矣。海藏所云不必用,当是此类。至于黄证,小便赤涩为湿热盛,惟小便清白定属虚,投以茵陈,反为虚虚。然则小便不利及赤涩者,乃湿兼热甚,大都始于胃,次及脾,更次及肾,自微而甚,皆茵陈之对治。至于内伤,原属虚证,果至标急,则虽虚而舍本以治标。又有元气素弱,避渗利之害,过服滋补,以致湿热愈增者,则有不可拘于久病调补之例。更有劳役伤气已甚,复因口食冷物或雨,体脆感其气,致寒湿相合以发黄者,此种投姜、附、术、蔻,不得不藉茵陈以化湿,所谓阴黄也。总之,兹物之投于外感之阳黄阴黄皆宜,于内伤之湿热亦宜,惟于内伤之寒湿合者不宜。盖内伤寒湿,为阳气不足之所化,宜投术、附,不可以有余之治法化之也。
5.《本草正义》:茵陈,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湿疸、酒疸,身黄溲赤如酱,皆胃土蕴湿积热之证,古今皆以此物为主,其效甚速。荡涤肠胃,外达皮毛,非此不可。盖行水最捷,故凡下焦湿热瘙痒,及足胫跗肿,湿疮流水,并皆治之。其阴黄一证,虽曰虚寒,然亦内有蕴热,故能发见黄色,则以入于温经队中而扫荡之,即仲景茵陈附子之法。惟女劳疸一症,则瘀滞痹着,非汉通利所可奏功,故必以硝石、矾石之峻利者,为刮垢磨光之治,而无取于茵陈也。
6.《本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7.《别录》: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8.《本草拾遗》: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
9.《日华子本草》: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痛,瘴疟,女人症瘕,并内损乏绝。
10.《本草蒙筌》:行滞,止痛,宽膈,化痰。
11.《医学入门》:消遍身疮疥。
12.《医林纂要》:坚肾,燥脾湿,去郁,解热。
13.《本草再新》:泻火,平肝,化痰,止咳发汗,利湿,消肿,疗疮火诸毒。

传说渊源

       东汉末年,中原大地战乱频繁。名医华佗因其为蜀将关羽“刮骨疗伤”而名扬天下,许多病人都慕名上门求华佗诊治。
       一天,有一个重症黄疸病人找到华佗,这位病人面色以及全身皮肤发黄,眼睑也发黄,四肢极度消瘦。他对华佗说:“华医生,我的病找过许多医生都说治不了。请你给我治治吧。”华佗仔细为病人把脉后,皱着眉头摇了摇头说:“这是得了黄疸病,现在医生们还没有找到治疗这种病的方法,我对这种病也是无能为力呀!”病人听到华佗也说无法治疗,只好失望地走了。
       约过了半年后,华佗在路上偶遇这位黄疸病人,只见他皮肤已经无黄色,面色红润,身体强壮,华佗见到病人已经康复,不禁大吃一惊,急忙问那人:“你这黄疸病是哪位医生治好的?请告诉我,好让我向他请教。”那人回答说:“我从你的诊所离开后就再也没有请过医生看病,病是自己好的。”华佗不信:“哪有这种事!你准是吃了什么药吧?”“什么药也没吃。”“这就奇怪了。”华佗更加疑惑了。
       那人想了一会,说:“春天时因为春荒无粮,我采过一些野草充饥。”华佗高兴地说:“这就对了!草就是药,你吃了多少天?”“一个多月”。“吃得什么草啊?”那人带着华佗来到一座山坡上,指着一片绿茵茵的野草说:“就是这种草”。华佗仔细查看,原来是中药青蒿,便采了一些,拿回去给其他黄疸病人试服。但试治了几位病人,均无效果。华佗于是又找到那人,询问是几月份吃的青蒿,得到的回答是三月。华佗立即醒悟过来:阳春三月,百草发芽,也许是三月的青蒿才有药力。
       第二年春天,华佗采了许多在三月发芽的青蒿,给几位黄疸病人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过了三月份再采给病人吃,又无效了。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华佗终于发现,青蒿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治疗黄疸病,为了便于区别,取名为:茵陈。
       后来,华佗还编了一首歌诀,以方便后人记忆:“三月茵陈四月蒿,传给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疸,四月青蒿当柴烧。”
       茵陈是目前中医临床常用的一味中药,具有清热解毒,退黄等功效,是治疗黄疸型肝炎必用之品。

原标题:茵陈
词条标签:茵陈蒿茵陈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药材鉴别药材鉴别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
  • 传说渊源传说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