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籼米(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籼米为禾本科植物稻(籼稻)Oryza sativa L.的种仁。产于我国南北各地。

  • 中药名称籼米

  • 中药学名(拉丁名)

  • 别 名秥米

  • 所属功效类温里药

  • 禾本科

  • 分布区域产于我国南北各地。

来源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稻(籼稻)Oryza sativa L.的种仁。(《中华本草》)

分布产地

产于我国南北各地。

入药部位

果实及种子

性味归经

味甘,性温,归心、脾、肺经。(《中华本草》)

药材功效

温中益气,健脾止泻。(《中华本草》)

药材主治

主治脾胃虚寒泄泻。(《中华本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30-60g;或煮粥。(《中华本草》)

用药禁忌

1.《药性切要》:“久食,助热损肌,惟当地人宜。”
2.《随息居饮食谱》:“凡患病不饥,妇人初产,感证新愈,并勿食之。”

相关论述

1.《本草药性大全》:“味甘,气凉,无毒。”
2.《纲目》:“甘,温。”
3.《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4.《随息居饮食谱》:“甘,平。”
5.《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
6.《本草蒙筌》:“温中健脉,益卫养荣,长肌肤,尤调脏腑。”
7.《纲目》:“温中益气,养胃和脾,除湿止泻。”
8.《食物考》:“长力泽肥,宽中行滞。”
9.《随息居饮食谱》:“补中,养气,益血,生津,填髓,充肌。”
10.《滇南本草》:“籼(音仙)米,即粘米,似粳而粒小,滇中有赤白二种。久服可以益寿,今闽中人多服此米。”
11.《本草蒙筌》:“籼米秧莳高田,早秋便可收割。谷长无刺,米小不粘。色赤白亦有两般,凭炊煮任充正用。”又:“谟谨按:东坡云:稻者,穬谷通名。罗氏亦曰:在谷通谓之稻。故今人号籼为早稻,号粳为晚稻。”《论语》曰:食夫稻,是亦指粳而谓。何独《本经》款中直指稻为糯米,与前人说大相戾焉?或者云:糯与粳有粘不粘之异,故书通名以标之,未必得其意也。”
12.《纲目》:“籼似粳而粒小,始自闽人得种于占城国。宋真宗谴使就闽取三分斛,分给诸道为种,故今各处皆有之。高仰处俱可种,其熟最早,六七月可收。品类亦多,有赤、白二色,与粳大同小异。”
13.《三农纪》:“籼,形如稻同,种出本异,犹桑之荆、鲁,禽之鸡、鸭也。乃陆谷之属,山产之米也,故字从山。叶与稻同,但粗长;实与稻同,但长糙。米有赤、白,为饭香美,酿酒浓郁,可熬糖,可炒米,山原之地,皆可种之。早种早熟,晚种晚熟,六十日可获。水源颇少,陆地沾湿者皆可种。此谷中之至美者。”

原标题:籼米
词条标签:籼米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