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樟树叶(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樟树叶为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的叶或枝叶。3月下旬以前及5月上旬后含油多时采,鲜用或晾干。产于台湾、江西、福建等地。

  • 中药名称樟树叶

  • 中药学名(拉丁名)

  • 别 名樟叶

  • 所属功效类 杀虫止痒药

  • 樟科

  • 分布区域产于台湾、江西、福建等地。

来源

本品为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的叶或枝叶。(《中药大辞典》)
本品为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的叶或枝叶。(《中华本草》)

分布产地

产于台湾、江西、福建等地。

入药部位

采收加工

3月下旬以前及5月上旬后含油多时采,鲜用或晾干。(《中药大辞典》)
3月下旬以前及5月上旬后含油多时采,鲜用或晾干。(《中华本草》)

性味归经

《岭南草药志》:“气香,味辛,性温。”
味辛,性温。(《中华本草》)

药材功效

祛风除湿,杀虫解毒。(《中药大辞典》)
祛风,除湿,杀虫,解毒。(《中华本草》)

药材主治

主治风湿痹痛,胃痛,水火烫伤,疮疡肿毒,慢性下肢溃疡,疥癣,皮肤瘙痒,毒虫咬伤。(《中药大辞典》)
主治风湿痹痛,胃痛,水火烫伤,疮疡肿毒,慢性下肢溃疡,疥癣,皮肤瘙痒,毒虫咬伤。(《中华本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捣汁、研末。外用:煎水洗或捣敷。(《中药大辞典》)
内服:煎汤,3-10g;或捣汁、研末。外用:煎水洗或捣敷。(《中华本草》)

中药配伍

①治面黄虚肿:樟树叶、大血藤。研末,每次五分,开水送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钩虫病:樟树嫩梢半斤。炒黄,水二斤,煎至半斤,次晨空腹温服。(《江西草药》)
③治脚上生疮,此疮个个如小笔管大者:樟树叶,捣熟,略掺拔毒丹,外贴樟树叶,连换。(《周益生家宝方》)
④治阴疽:樟树鲜叶合冷饭粒捣敷患处。初期能消,如已化脓则能排脓。(《泉州本草》)
⑤治鹅掌风:樟叶(鲜)水煎熏洗。(《福建中草药》)
④治烫伤起泡:樟叶、皮各适量。晒干烧灰,蛋清调搽。(《江西草药》)

药理作用

抑菌作用:用碱提取、酸沉淀的方法从樟树叶片中分离得到棕黑色粉末,该提取物为有色化合物A和B的混合物,其中的A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巨大芽胞杆菌、枯草杆菌及毛霉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中药大辞典》)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陆川本草》:杀虫,杀菌,治疥癣。
2.《南宁市药物志》:被风,化痰,杀虫。治寒性风湿骨病,胃痛。外治跌打扑伤,散毒,行气,止痛。
3.《广西中药志》:枝、叶洗风湿。

传说渊源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是中国陶瓷之乡、竹子之乡和茶油之乡,其境内山多、水足、矿富、瓷美,素有“闽中宝库”之称。在“宝库”西南部的美湖乡小湖村中屹立着一颗1300多年的“樟树王”,历经千年风霜,仍茁壮挺拔,枝繁叶茂,犹如擎天大伞,庇荫人间大地。
       相传唐末五代时,有章姓和林姓二人为避战乱云游至此,走得筋疲力尽,便靠在樟树下休息,进入梦乡,梦见一位身披树叶的老翁站在他们面前,对他们说了四句隐语:“两氏与吾本同宗,巧遇机缘会一堂;来年同登龙虎榜,衣锦归回济四乡。”章、林欲请老翁指点前程时,老翁忽然不见了。梦醒后,身旁遍找无人,只有一棵参天的大樟树,郁郁苍苍的树叶与梦中的老翁身上披的一模一样,两人恍然大悟,老翁所指“同宗”,正是取“林”字的“木”旁,加上“章”字,就是“樟”,老翁正是樟树化身。他俩恭恭敬敬地向樟树拜了几拜,便在树下建房盖屋住下来,日夜攻读,后来果然双双中了进士。朝廷登门报喜,报喜之人找不到章、林的家,就把榜文贴上樟树。顿时,树叶萧萧作响,树干喷发清香,树叶变成串串白银。从树上掉下送给报喜之人,答谢其长途跋涉之劳。林、章入仕后,林公曾任南唐尚书,章公曾任南唐太尉,故有“林公尚书,章公太尉”之说。他们任职期间为村民做了许多好事。当地村民为纪念他们,便在樟树旁建起了一座“章公庙”,又称“小龙庙”或“显应庙”。传说虽有些飘渺,但因为有了“章公庙”和樟树王却让故事变得真切起来。

原标题:樟树叶
词条标签:樟树叶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药理作用药理作用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
  • 传说渊源传说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