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药用植物库 > 正文
吊石苣苔(药用植物)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石吊兰为苦苣苔科植物吊石苣苔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叶茂盛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

植物名吊石苣苔

拼音DiaoShiJuTai

学名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

别名石吊兰、千锤打、白棒头、接骨生、瓜子菜、岩泽兰、岩罗汉、石豇豆、竹勿刺、地枇杷、石杨梅、岩头三七、石三七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合瓣花亚纲

管状花目

苦苣苔科

芒毛苣苔族

吊石苣苔属

吊石苣苔组

吊石苣苔系

植物形态

小灌木。茎长7-30厘米,分枝或不分枝,无毛或上部疏被短毛。叶3枚轮生,有时对生或斗枚轮生,具短柄或近无柄;叶片革质,形状变化大,线形、线状倒披针形、狭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少有为狭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5-5.8厘米,宽0.4-1.5(-2)厘米,顶端急尖或钝,基部钝、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在中部以上或上部有少数牙齿或小齿,有时近全缘,两面无毛,中脉上面下陷,侧脉每侧3-5条,不明显;叶柄长1-4(-9)毫米,上面常被短伏毛。花序有1-2(-5)花;花序梗纤细,长0.4-2.6(-4)厘米,无毛;苞片披针状线形,长1-2毫米,疏被短毛或近无毛;花梗长3-10毫米,无毛。花萼长3-4(-5)毫米,5裂达或近基部,无毛或疏被短伏毛;裂片狭三角形或线状三角形。花冠白色带淡紫色条纹或淡紫色,长3.5-4.8厘米,无毛;筒细漏斗状,长2.5-3.5厘米,口部直径1.2-1.5厘米;上唇长约4毫米,2浅裂,下唇长10毫米,3裂。雄蕊无毛,花丝着生于距花冠基部13-15毫米处,狭线形,长约12毫米,花药直径约1.2毫米,药隔背面突起长约0.8毫米;退化雄蕊3,无毛,中央的长约1毫米,侧生的狭线形,长约5毫米,弧状弯曲。花盘杯状,高2.5-4毫米,有尖齿。雌蕊长2-3.4厘米,无毛。蒴果线形,长5.5-9厘米,宽2-3毫米,无毛。种子纺锤形,长0.6-1毫米,毛长1.2-1.5毫米。花期7-10月。(《中国植物志》)

生境分布

产云南东部、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苏南部、安徽、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陕西南部。生于丘陵或山地林中或阴处石崖上或树上,海拔300-2000米。在越南及日本也有分布。(《中国植物志》)

主要价植

全草可供药用,治跌打损伤等症。(《中国植物志》)

原标题:吊石苣苔
词条标签:吊石苣苔石吊兰

  • 植物形态植物形态
  •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
  • 药用价值药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