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药用植物库 > 正文
犁头尖(药用植物)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犁头尖为天南星科植物犁头尖Typhonium divaricatum (L.) Decne.的块茎及全草。9-11月采挖,鲜用或晒干。产广西、广东、福建等地。

植物名犁头尖

拼音LiTouJian

学名Typhonium divaricatum (L.) Decne.

别名茨菇七、百步还原、金半夏、野附子、芋头七、打麻刺、小独脚莲、狗半夏、充半夏、坡芋、小野芋、半夏、土半夏、生半夏、山半夏、野慈菇、三角青、犁头七、田间半夏、芋叶半夏、山茨菇、独角莲、耗子尾巴、鼠尾巴、白附子、地金莲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单子叶植物纲

天南星目

天南星科

天南星族

犁头尖属

同型组

植物形态

块茎近球形、头状或椭圆形,直径1-2厘米,褐色,具环节,节间有黄色根迹,颈部生长1-4厘米的黄白色纤维状须根,散生疣凸状芽眼。幼株叶1-2,叶片深心形、卵状心形至戟形,长3-5厘米,宽2-4厘米,多年生植株有叶4-8枚,叶柄长20-24厘米,基部4厘米鞘状、莺尾式排列,淡绿色,上部圆柱形,绿色;叶片绿色,背淡,戟状三角形,前裂片卵形,长7-10厘米,宽7-9厘米;后裂片长卵形,外展,长6厘米,基部弯缺呈“开”形;中肋2面稍隆起,侧脉3-5对,最下1对基出,伸展为侧裂片的主脉,集合脉2圈。花序柄单1,从叶腋抽出,长9-11厘米,淡绿色,圆柱形,粗2毫米,直立。佛焰苞:管部绿色,卵形,长1.6-3厘米,粗0.8-1.5厘米;檐部绿紫色,卷成长角状,长12-18厘米,下部粗6毫米,盛花时展开,后仰,卵状长披针形,宽4-5厘米,中部以上骤狭成带状下垂,先端旋曲,内面深紫色,外面绿紫色。肉穗花序无柄,雌花序圆锥形,长1.5-3毫米,粗3-4毫米;中性花序长1.7-4厘米,下部7-8毫米长具花,连花粗4毫米,无花部分粗约1毫米,淡绿色;雄花序长4-9毫米,粗约4毫米,橙黄色;附属器深紫色,具强烈的粪臭,长10-13厘米,基部斜截形,明显具细柄,粗4毫米,向上渐狭成鼠尾状,近直立,下部1/3具疣皱,向上平滑。雄花近无柄,雄蕊2,药室2,长圆状倒卵形,雌花:子房卵形,黄色,柱头无柄,盘状具乳突,红色。中性花同型,线形,长约4毫米,上升或下弯,两头黄色,腰部红色。花期5-7月。(《中国植物志》)

生境分布

产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海拔1200米以下,生于地边、田头、草坡、石隙中。印度、缅甸、越南、泰国至印度尼西亚(爪哇、苏拉威西岛)、帝汶岛,北至日本琉球群岛、九洲南部均有分布。(《中国植物志》)

主要价植

块茎入药。有毒。能解毒消肿、散结、止血,主治毒蛇咬伤,痈疖肿毒、血管瘤、淋巴结结核、跌打损伤、外伤出血。一般外用,不作内服。(《中国植物志》)

原标题:犁头尖
词条标签:犁头尖

  • 植物形态植物形态
  •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
  • 药用价值药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