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药用植物库 > 正文
骨碎补(药用植物)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来 源:水龙骨科植物槲蕨的干燥根茎。附生于树干或岩石上。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等地。 识别要点:根状茎肥厚多肉,密被鳞片。叶二型,营养叶无柄,黄棕色,常干膜质,斜贴于根茎上;孢子叶羽状深裂,叶柄具狭翅。孢子囊群圆形。 性味归经:苦,温。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

植物名骨碎补

拼音GuSuiBu

学名Davallia mariesii Moore ex Bak.

别名海州骨碎补

植物界

蕨类植物门

蕨纲

亚纲薄囊蕨亚纲

真蕨目

骨碎补科

骨碎补属

植物形态

植株高15-4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粗4-5毫米,密被蓬松的灰棕色鳞片;鳞片阔披针形或披针形,长达8毫米,先端长渐尖,边缘有睫毛,中部色较深,边缘色较浅。叶远生,相距1-5厘米;叶柄长6-20厘米,粗1-1.5毫米,深禾秆色或带棕色,上面有浅纵沟,基部被鳞片,向上光滑;叶片五角形,长宽各8-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浅心脏形,四回羽裂;羽片6-12对,下部1-2对对生或近对生,向上的互生,有短柄,斜展,基部一对最大,三角形,长宽各5-10厘米或稍长;一回小羽片6-10对,互生,有短柄,斜向上,基部下侧一片特大,长2.5-7厘米,宽2-3厘米,长卵形,钝头或尖头,基部不对称,上侧截形并与羽轴平行,下侧楔形,羽裂达具翅的小羽轴;二回小羽片5-8对,无柄,稍斜向上,彼此密接,基部上侧一片略较大,长8-15毫米,宽4-8毫米,椭圆形,钝头,基部下侧下延,下部几对深羽裂几达具阔翅的主脉,向上的为浅羽裂;裂片椭圆形,宽1.5-2毫米,极斜向上,钝头,单一或二裂为不等长的钝齿;向上的羽片逐渐缩小并为椭圆形,先端短渐尖,基部偏斜,彼此密接,下部的二回羽状,上部的为深羽裂达具翅的羽轴。叶脉可见,叉状分枝,每钝齿有小脉1条,几达叶边。叶坚草质,干后棕褐色至褐绿色。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每裂片有1枚;囊群盖管状,长约1毫米,约为宽的1.5倍,先端截形,不达到钝齿的弯缺处,外侧有一尖角,褐色,厚膜质。(《中国植物志》)

生境分布

产辽宁(大连)、山东(崂山、昆箭山、牟平、招远、威海)、江苏(海州)及台湾。生于山地林中树干上或岩石上,海拔500-700米。朝鲜南部及日本也有分布。(《中国植物志》)

主要价植

根状茎药用,有坚骨、补肾之效。(《中国植物志》)

原标题:骨碎补
词条标签:

  • 植物形态植物形态
  •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
  • 药用价值药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