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疗养频道 > 皮肤瘙痒症百科

皮肤瘙痒症

百科

概述

皮肤瘙痒症为老年人常见皮肤病之一。特点是老人自觉瘙痒而又无原发损害可见。其发作部位不定,可全身乏发,亦可局限于一定部位。一般说瘙痒与老年人的皮肤干燥和萎缩有关。冬季多见。该病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痒风”相与气血相搏,而往来于皮肤之间,邪风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指出了瘙痒是由于体虚风邪袭于肌腠,与气血相搏而成。


主症

最初瘙痒仅局限于一处,继而扩展至身体大部或全部。瘙痒多发于秋末冬初及寒冷干燥季节,与肌肤功能衰退、天气干燥等有关;每于夜幕降临,或在宽衣解带就寝时,瘙痒不止而心烦意乱,难以入睡。饮酒、情绪、温度等变化均可使病情加重。由于剧烈搔抓、摩擦,及不适当刺激,往往引起抓痕、血痂、湿疹样变、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等继发损害。有继发感染时,可发生脓疱疮、毛囊炎、疖病、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等。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老年人阴血不足、血虚生风;又因风性燥烈,除其本身可致皮肤干燥而痒外,又当风邪久留体内,致血虚化燥,不能润养皮肤而发生皮肤瘙痒。也有由于风邪与寒邪兼夹侵袭肌表与卫气相搏,而发为风寒痒风者;又有脾失健运,蕴湿不化,复感风邪,客于肌肤,不得疏泄而发为风湿瘙痒症者。



辨证论治

多属血虚风燥证,但也有兼寒或兼湿,或风寒诱发者,必需辨别清楚,才能准确选方用药。

1.血虚风燥

主证:皮肤干燥、脱屑,秋末冬初发病。瘙痒昼轻夜重,心烦难寐,手足心热。皮损干燥、抓痕、血痂。病程较久,情绪波动可加重瘙痒。舌淡苔薄,脉弦细数或弦数。

治法:养血润肤,疏风止痒。

选方:养血润肤饮加减(《外科证治全书》)。

药物:生熟地各10g、当归10g、黄芪15g、二冬各10g、花粉10g、何首乌10g、白蒺藜10g、防风8g、苦参15g、荆芥8g。

加减:心烦急躁,难以入睡者加丹皮、栀子、竹叶、莲子心;大便燥结加火麻仁、郁李仁、莱菔子;瘙痒难忍加乌梢蛇、蝉蜕。

2.风湿蕴阻

主证:皮损粗糙,肥厚,久治不愈,继发感染或苔藓样变。舌体胖,舌质暗,苔白或腻,脉缓。

治法:祛风除湿,润肤止痒。

选方:全虫方加减(《赵炳南经验方》)。

全虫3g、皂刺10g、猪牙皂角10g、刺蒺藜10g、炒槐花10g、枳壳10g、苦参10g、荆芥8g、蝉蜕5g、咸灵仙10g。

加减:皮肤抓后渗液,胃纳呆滞者加法夏、陈皮、茯苓;四肢酸软,疲乏无力加防杞、桑枝、宣木瓜。

3.风邪外袭

主证:皮肤瘙痒,抓痕明显。风寒痒风则遇寒痒剧,得热减轻,或感恶寒,苔薄白,脉浮紧;风热痒风则遇热痒剧,稍凉减轻,或有身热,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散风邪为主。

选方:桂枝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桂枝10g后下、芍药10g、生姜5片、炙甘草5g、大枣5个、羌活10g、由蒺藜12g、荆芥穗8g。

加减:恶寒发热重,加麻黄、防风;热重不恶寒,加生石膏、黄芩、蒲公英、栀子等。

除根据上述辨证论治进行煎剂内服外,患者还可用下述方剂进行洗浴,减轻瘙痒之苦。

蛇床子30g、地肤子30g、苦参30g、黄柏30g、薄荷叶30g、花椒5g、冰片少许。

上药除冰片外,其余诸药加水500ml,煎取300ml,加温水适量及加入冰片洗浴,每日~2次。止痒作用颇佳。

如为局部瘙痒症者可用:苦参、百部、明矾、花椒、蛇床子各18g,水煎熏洗局部。



健康指导

1.忌食辛辣刺激之物和肥腻畜禽、鱼腥等易诱发病情加重之食品。

2.勿用热水烫洗,洗澡不宜过勤。

3.避免搔抓,防止被手抓破感染。

4.皮肤干燥者适当外用护肤止痒浴液或外用润肤油膏之类。

5.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多因阴血不足、血虚生风所致;也可因外风或湿热诱发而复发。故在康复期间宜注意养血驱风,特别在有复发迹象时(如皮肤抓痒症状出现),可用内服乌蛇止痒丸防止复发。因乌蛇止痒丸内含:乌梢蛇、蛇床子、牛黄、当归、丹皮、参须、防风、苍术等药物,有养血祛风、化湿止痒的作用。乌蛇止痒丸是一种中成药,在市面药店及医院药房均有出售。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