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疗养频道 > 猩红热(丹痧)百科

猩红热(丹痧)

百科

概述

獲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夹炎,全身有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皮肤脱屑。少数病人病后可有变态反应而引起心肾并发症。本症在祖国医学文献中称为“烂喉痧”。如清代“秘传烂喉痧治法经验”载“有烂喉痧一症发于冬春之际,不分老幼遍相传染,发则壮热烦渴,瘅密肌红,宛如锦纹咽喉肿痛,腐痛一团,火热内炽。”因其具有传染性,能引起流行,故又称“疫喉痧”。本病多见于儿童期,尤以2~10岁,儿童为多。



病因病机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是本病的病原菌。病人及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病菌存在于鼻咽部分泌物中,主要由空气传播,往往通过飞沫侵入易感者呼吸道,接触传染不占主要地位。感染后人体对红疹毒素多有持久的抗毒免疫力,所以再次患猩红热者极为少见。病源菌首先侵入咽部或扁桃体,便可引起炎症性渗出及溃疡形成,产生咽夹炎和扁桃体炎。细菌毒素自局部进入血循环后,便引起中毒性病变,包括口腔黏膜充血,有时呈点状出血,形成“内疹”;皮肤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殖,白细胞浸润,形成点型皮疹,最后表皮坏死脱屑;内腑方面,如肝、脾、心肾等均可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细菌可自咽夹部黏膜侵犯附近组织,如淋巴结、鼻窦、中耳等发生炎症或化脓;重症病例也可侵入血行,形成败血症。病后2~3周,少数病人可以出现变态反应,表现为心、肾、滑膜组织等处的非化脓性炎症。心肌有混浊肿胀及脂纺变性,肾组织呈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改变,关节滑膜呈炎症改变。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为外感温热疫毒,经口鼻而入,侵犯肺胃所致,咽喉为肺胃之门户,疫毒熏蒸咽喉,则出现咽痛,红肿糜烂。疫毒外窜肌肤则发为丹痧。初起因邪毒郁于肌表’故见恶寒发热之表症。疫毒重者可以化燥化火,充斥气分营分,传及内脏,造成险重变证。如热毒内陷心营化火动风可以发生神昏瘙厥之变;邪热耗气伤阴,心失所养,则可见心悸等症。后期若余毒逗留筋脉,关节,可以引起关节红肿疼痛,若邪毒困阻三焦气机,肺气不宣脾气不运,肾气不化以致水液输布失常,则可继发水肿。



诊断要点

(1)主要症状体征:起病急,有畏寒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咽痛,检查时可见咽部炎症,轻者仅咽或扁桃体充血,重者咽及软腭有脓性渗出物和点状红疹或出血性红疹;或可有假膜形成。颈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一般发病后1~2天出疼,皮疹从耳后,颈、胸、背的上部及腋下迅速波及躯干,上肢,最后到下肢。皮疹特点是全身皮肤弥漫性发红,其上有点状红色皮疹,高出皮面,扪之粗糙,压之退色,有痒感疹间无正常皮肤可见,以手压之可出现苍白手印,称贫血性皮肤划痕,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腹股沟等,皮疹密集成线,压之不退,称帕氏线。此夕卜,还可出现“杨梅”样舌及“口周苍白圈”。皮疹于3~5天后颜色转暗,逐渐隐退。并按出渗顺序脱皮,约持续一周左右。

(2)流行病史或接触史:对本病的临床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3)实验室检查:从鼻咽拭子取标本作细菌培养,如检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可确诊。患儿白细胞总数增加,约在10×109~20×109/L之间,中胜粒细胞可达0.75~0.9。

(4)并发症:由细菌或其他毒素引起者,如中耳炎淋巴结炎,鼻窦炎,骨髓炎,肺炎,心内膜炎,脑膜炎,中毒性心肌炎等,现今由于广泛应用抗生素已显著减少;由免疫反应引起者,如急性肾炎,风湿热等,较为常见,多发生在病后3周左右。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的辨证,应主要分清卫气营血的不同病程阶段。疾病初起,未及皮疹或皮疹隐约可见,伴发热恶寒,咽喉肿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邪在肺卫;渗出密集,细如丹痧,颜色猩红,伴壮热烦躁,面赤口渴,咽喉肿痛糜烂,舌红绛起刺,少荅,脉数,为毒入气营;皮疹紫红或拌淤点,壮热不退,甚至神昏谵语,烦躁惊厥,舌质红绛,苔少,脉细数,为毒陷营血。

(二)治疗原则

本病宜以清泄邪毒为主要治则。邪在肺卫,治宜辛凉宣泄;毒入气营,治宜清气凉营;邪陷营血,治宜清营凉血。病趋恢复热盛伤阴,治宜养阴生津为主。

(三)分型治疗

1.邪在肺卫型

症状:发热微恶寒,咽喉肿痛,头痛,肌肤或隐约可见细小红点,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方药:银翘散加减。

处方:银花12~15克,连翘9克,蝉衣9克,荆芥6~9克,薄荷6克,豆豉9~15克,大青叶9~15克,桔梗6~9克,射干6~9克,生甘草3~6克。

加减:咳嗽者加前胡6~9克,炙枇杷叶9~15克;呕吐者加竹菇10克,赭石30克(布包);便秘者加熟大黄3~6克。

按语:本型多属于猩红热前驱期,与其他原因所致的上呼吸道感染不易区分,可依据接触史或流行病史。考虑诊断;银翘散是临床常用的有效方剂。

2.毒蕴气营型

症状:壮热烦躁,面赤口渴,咽喉肿痛糜烂,皮疹密集,颜色鲜红,弥漫全身,压之退色,大便干,小便黄,舌红伴起刺,状如杨梅,苔少脉红数。

治法:气营两清,泻火解毒。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处方:生石膏15~30克,水牛角30克,黄芩6~9克,川黄连3~6克,生地15~30克,大青叶9~15克,玄参9~15克,连翘9~15克,知母9~12克。赤芍9克,丹皮9克,生甘草6克。

加减:疼出不畅者去川连,生石膏,加淡豆豉9~15克,荆芥穗6~9克;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3~6克,风化硝6~9克,尚可配用锡类散吹喉。

按语:本型属于猩红热出疹期。

3.邪陷营血型

症状:壮热不已,皮疹紫红或伴淤点,甚则神昏谵语,烦躁惊厥,舌红伴起刺,苔少脉细数。

治法:清营凉血,开窍熄风。

方药:清气凉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处方:水牛角30克,鲜石斛20克,炒栀子10克,丹皮12克,生地15~30克,薄荷10克,川黄连10克,赤芍15克,玄参30克,生石膏630克,金银花20克,生甘草10克,连翘15克,竹叶10克,芦根30克,白茅根30克,丹参15克。用药汁化服安宫牛黄丸一粒。

加减:惊厥者易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2克,日服3次。

4.气阴两虚(余毒伤阴)

症状:皮疹渐消,开始脱屑,身热减退,咽喉肿痛糜烂好转,午后仍有低热口干,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益气养阴,兼清余邪。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处方:沙参9~15克,玉竹9~15克,麦冬9~12克,天花粉10克,白扁豆15克,桑叶9克,银花15克,生甘草6克。按语:本型属于握红热恢复期。

单方、验方:

(1)土牛膝,板蓝根各30克,水煎服。

(2)蒲公英30克。水煎服,日1剂,适用猩红热发病较轻者。

(3)紫草,车前草各30克,水煎服。连服七天,也可用于预防。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