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苦楝皮(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苦楝皮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或楝Melia azedarach L.的干燥树皮和根皮。春、秋二季剥取,晒干,或除去粗皮,晒干。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贵州。

  • 中药名称苦楝皮

  • 中药学名(拉丁名)MELIAE CORTEX

  • 别 名楝木皮、楝皮、苦楝树皮

  • 所属功效类 杀虫止痒药

  • 楝科

  • 分布区域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江苏

来源

本品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或楝Melia azedarach L.的干燥树皮和根皮。(《中国药典2020》)

分布产地

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贵州。

入药部位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剥取,晒干,或除去粗皮,晒干。(《中国药典2020》)

药材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板片状、槽状或半卷筒状,长宽不一,厚2-6mm。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有交织的纵皱纹和点状灰棕色皮孔,除去粗皮者淡黄色;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呈层片状,易剥离。气微,味苦。(《中国药典2020》)

性味归经

苦,寒;有毒。归肝、脾、胃经。(《中国药典2020》)

药材功效

杀虫,疗癣。(《中国药典2020》)

药材主治

用于蛔虫病,蛲虫病,虫积腹痛;外治疥癣瘙痒。(《中国药典2020》)

用法用量

3-6g。外用适量,研末,用猪脂调敷患处。(《中国药典2020》)

用药禁忌

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中国药典2020》)

贮藏保存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中国药典2020》)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1.取本品一段,用手折叠揉搓,可分为多层薄片,层层黄白相间,每层薄片有极细的网纹。
2.本品粉末红棕色。纤维多成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草酸钙方晶较多,呈正方形、多面形或类双锥形,直径14-25μm。木栓细胞多角形,内含红棕色物。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水40ml,超声处理1小时,放冷,离心,取上清液,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3次,每次25ml,合并乙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苦楝皮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儿茶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二氯甲烷—甲醇—甲酸(4: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中国药典2020》)

中药配伍

1.治五种虫:以楝皮去其苍者,焙干为末,米饮下三钱匕。(《斗门方》)
2.治小儿虫痛不可忍者:苦楝根白皮二两,白芜荑半两。为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取半盏,放冷,待发时服,量大小加减,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抵圣散)
3.治痢疾:苦楝树皮12g,骨碎补9g,荆芥6g,青木香6g,檵木花9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4.治钩虫病:苦楝皮(去粗皮)5000g,加水25000g,熬成5000g;另用石榴皮24g,加水2500g,熬成1000g,再把两种药水混合搅匀,成人每次服30g。(《湖南药物志》)
5.治瘾疹:楝皮浓煎浴。(《斗门方》)
6.治疥疮风虫:楝根皮、皂角(去皮子)各等分。为末,猪脂调涂。(《奇效良方》)
7.治顽固性湿癣:楝根皮,洗净晒干烧灰,调茶抽涂抹患处,隔日洗去再涂,如此三、四次。(《福建中医药》(2):43,1959)
8.治瘘疮:楝树白皮、鼠肉、当归各二两。煎膏成,敷之孔上,令生肉。(《刘涓子鬼遗方》坐肉膏)
9.治蠷螋疮:楝树枝皮烧灰,和猪膏敷之。(《千金药方》)
10.治虫牙痛:(苦楝)树皮煎汤漱口。(《湖南药物志》)

中药炮制

除去杂质、粗皮,洗净,润透,切丝,干燥。(《中国药典2020》)

药理作用

1.驱虫作用:经猪试验表明,该药煎剂或醇提取物均对猪蛔虫有抑制以至麻痹作用。驱蛔作用的有效成分为川楝素,比乙醇提取物的作用强。低浓度(1:5000-9000)的川楝素,对整条猪蛔虫及其节段(头部及中部)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增强,间歇地出现异常的剧烈收缩,破坏其运动的规律性(活动增强与减弱相交替),持续10-24h,最后逐渐转入痉挛性收缩。川楝素能透过虫体表皮,直接作用于蛔虫肌肉,扰乱其能量代谢,导致收缩性疲劳而痉挛。此浓度的川楝索对蛔虫神经-肌肉的兴奋作用不被阿托品所阻断,提示川楝素并非拟胆碱药。高浓度(1:1000)的川楝素对猪蛔虫特别是头部的神经节有麻痹作用。这种麻痹作用,可能是虫体受药物作用后呈间歇性痉挛收缩的结果。经Ammon法和瓦氏呼吸器分别测定虫体匀浆的胆碱酯酶活力和呼吸酵解,结果证明均无明显影响,表明川楝素不是通过糖代谢而起作用。另从蛔虫肌肉中的ATP和无机磷的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川楝素能使ATP的分解代谢加快,从而造成蛔虫有能量供应短缺而导致收缩疲劳,而被排出体外。高浓度的苦楝皮药液(25%-50%)在体外对小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
2.对呼吸中枢的影响:大剂量的川楝素(每只大鼠,静脉或肌内注射2mg)能引起大鼠呼吸衰竭。这主要是由于该成分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延脑呼吸中枢部位直接给予川楝素(每只大鼠0.10-0.15mg),能支持上述结果。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对川楝素引起的呼吸抑制有轻微的对抗作用。
3.对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影响:川楝素对大鼠有不可逆地阻遏间接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但不影响神经的兴奋传导,也不降低肌肉对直接刺激的反应;川楝素是1个选择性地作用于突触前的神经肌肉传递阻断剂。其作用部位在突触前神经末梢,作用方式是抑制刺激神经诱发的乙酰胆碱释放。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川楝素对小白鼠神经肌肉接头的亚显微结构有明显的作用,表现在突触间隙宽度增加和突触囊泡数目减少。这两种变化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接头。
4.抗肉毒中毒:川楝素对肉毒中毒动物具有治疗作用。对致死量A型肉毒中毒的小鼠,中毒后6h给予川楝素,有明显治疗作用;对致死量A型肉毒中毒的猴子,中毒后24h给予川楝素,可治愈半数以上动物;对B型肉毒中毒的小鼠,川楝素也有保护作用。此外,川楝素能明显增强抗毒血清对肉毒中毒小鼠和家兔的治疗作用。
5.对心乳头肌电和机械特性的影响:楝素浓度依赖性地使快反应电位复极至90%的时程(APD90)延长,用氯化钡阻断Ik1,可取消川楝素延长APD90的作用,川楝素使慢反应电e坏腁PD延长和收缩力(FC)增强,用氯化钡后,可取消川楝素的上述作用,但延长APD的作用存在。此外,川楝素可使离体蛙心收缩节律异常,持续l小时可自动恢复。
6.其他作用:川楝素(200mg/kg)家兔灌胃以及浓度为0.2×10-4mg的川楝素均对在位兔及离体兔肠的张力和收缩力有显着增加。浓度为0.2×10-3mg的川楝素能使肠肌呈现痉挛性收缩。此兴奋作用能被苯海拉明所对抗,而不被阿托品所阻断。10%苦楝皮水浸液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苦楝根皮提取物治疗小鼠实验性曼氏血吸虫病,从动物体内存活虫数及孵化试验等方面证实,有一定疗效。
7.体内过程:用氚标记川楝素,在恒河猴身上作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其在体内分布迅速而广泛,在组织中贮存量较大,分布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胆、肝、十二指肠、脾、肾、胃、延脑,4次重复给药后组织中药物有蓄积。(《中华本草》)

毒性

川楝素小鼠腹腔、静脉、皮下和口服的LD50分别为13.8±1.2mg/kg、14.6±0.9mg/kg、14.3±1.5mg/kg和244.2±44.0mg/kg。大鼠皮下注射和家兔静注的LD50分别为9.8mg/kg和4.2mg/kg。川楝素对胃有刺激性,其程度因动物种类而异,口服川楝素后,大鼠胃粘膜发生水肿、炎症及溃疡,部分犬呕吐。还可引起犬、兔、猴肝细胞肿胀变性、肝窦极度狭窄,小鼠血浆ALT升高,灌服大剂量川楝素,可引起动物急性中毒致死,死亡原因是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内脏出血,血压下降而形成急性循环衰竭。小鼠蓄积性毒性的LD50为18.7mg/kg,蓄积系数为1.13,属强蓄积性药物。猴亚急性中毒最明显的表现是ALT升高,其次是肌无力。大体解剖发现,各剂量组的动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内脏瘀血。显微镜检发现,猴小血管内膜表面有棕黄色颗粒沉积,且剂量越大沉积越多。肝细胞肿胀,胞浆疏松,可见枯否细胞及吞噬颗粒;脑血管扩张充血,部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胶质细胞和小血管周围间隙明显增加。(《中华本草》)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别录》:“疗蛔虫,利大肠。”
2.《本草经集注》:“根:以苦酒摩涂疥甚良;煮汁作糜,食之去蛔虫。”
3.《日华子》:“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
4.《药性能毒》:“治妇人心痛。”
5.《医林纂要▪药性》:“杀疳,治疽。”
6.《现代实用中药》:“根皮对绦虫、蛔虫、蛲虫都有效。”
7.《湖南药物志》:“治冻疮。”
8.《陕西中草药》:“清热燥湿,治阴道滴虫。”

传说渊源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过通天河时,答应背它们的神龟代其问问如来它能活多少岁,可是唐僧取经归来,却忘了这回事,神龟一气之下,把四人甩进河里,经文全湿了,唐僧师徒,上岸晒书,将经文晾于树上,这个树就是楝树。

原标题:苦楝皮
词条标签:苦楝皮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药材鉴别药材鉴别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 药理作用药理作用
  • 毒性毒性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
  • 传说渊源传说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