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中医古籍 > 明朝 > 正文

外科启玄

信息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8/5/22

锲斗垣申君校正外科启玄序

余忝职内阁。思日赞襄。以少俾几务。暇日尤不敢以自逸。凡内藏秘典上而皇史坟书宸翰瑶章鸟篆龙蟠仙经释部兵历石室玄经等书。下至农史稗说野谈山堂考记医卜等数九流等书。无不探讨。然资力有定。如窥豹见其一斑。九鼎尝其寸。弗能尽也。求其济斯世于仁寿。以登于春台之上。元元无夭疠之患。以跻于安今之域者。无以加于书。切于日用之常。因叹曰。炎帝之试百草。一日频死。天神默佑。因而复苏。着为令书。天下万世。

赖其生全。后世若伯岐之内经。雷公之炮制。伊芳尹之汤液。越人之针砭。仓公之神鉴。以逮叔和之难经。仲景之伤寒。丹溪之心法。河间之杂症。东垣之十书。千门万户。百家殊途。悉根于炎帝之浚其源而各适其流者也。莫不有功于斯民。余甚究心焉。正欲稽其术而未能。适有族属字子极者。持书二帙以示余曰。某少而从儒弗获能博一第。乃究心于医学。

孳孳汲汲。今已桑榆。生平精力。竭于此矣。弗知可传于天下后世否。余视其书。一则伤寒之视舌。一则外科之启玄。皆有以广前人之所未备。补前人之所不足。其中议论精详。考究悉当。某病某脉。某脉某药。宣通补泻。君臣佐使。明岁运寒暄。各适其宜。此真得异人之秘传。加之以心得之正法。付之梓人。有美则爱。爱则传者乎。吁。此正仁者之用心。

登斯民于仁寿。有功于天下万世者也。昔穆伯论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士有此三者。然后可以垂名之不朽。其既立言者耶。名垂不朽。与霄壤并。余族有若人。其利溥。

其德宏矣。申子名拱宸。斗垣其别号也。


赐进士及第大学士。申时行撰。

余有事留垣。习知斗垣申君精于养生旨。尤精外科。因自撰述外科启玄。凡十二卷。

君从弟一孺君为余幕宾。数数称其从兄斗垣君遇异人授异方。及披是编。君真异人哉。尤不废方。医之有方。犹匠之规矩。车之辙迹。渔猎之筌蹄。方可废乎。且养生若养民。去其害者而已。君所制论。无虑百篇。所集毒发类。无虑三百种。所按对疾方。无虑千余目。

积十余星霜而后成帙。杼柚于心神。纬经于岐黄。搜于四氏百家。卒之扑其编而要其旨。

夫各有当。夫人之一身。血气流液。苟有疮。弥浃弥凝。患者苦之。藉君是编。疗于未然。康于将然。留之。都人士熙于春台。跻于宁宇。万口共声。延君誉而入余耳者。日新月盛。此真异人之异方哉。及睹君丰采。广丰颐。三花荣于髯鬓。君亦异人矣。君无用余言以赏音。麝不风而馨。珠不而自媚。又奚必余言。余既因一孺君以知君。复因睹君以知君精于养生旨。尤精外科。余尝临疮者熨眉不开。蹙额罔顾。诚不忍也。阅君启玄寿梓人。公不忍人之心于世。世将不苦疮矣。敢爱余言以引诸编首。昔人有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君诚医之最良者。进于是则医王为药师。为药王。为药工。长生久视。

又无足云。余日望申君之进也。勉之哉。


时万历甲辰下商初吉


赐进士第文林郎南京兵科给事


中吴江储纯臣以忠甫撰

校正外科启玄自序

夫医自上古以来。岐黄分于内外。实相表里。未有不以仁而施于道者也。虽刮骨剖腹之玄而未尝传之于世。余虽才智疏匪。发挥疮疡。乃先贤未发之秘。启前人不尽之玄。故名云外科启玄。实泽民利物之要书。非其仁哉。非其心哉。是谓仁者乃仁慈之仁。心谓恻隐之心。可显于今时。既及于后世。当播于京都而传于天下矣。近时疮患颇多。奈萌时不治。待形症息而求疗。内经云。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由渴而穿井。斗而铸兵。岂不晚乎。诸疮稍缓。惟恐疔疽之变。势非小可。若不早求治。施明医而就于庸俗。

焉知疮症虚实。时之逆顺。势之缓急。全不以生命为重。往往卒于夭阏者多矣。惜哉。乃持惜之误也。余忝医末几数十年。游侠江湖。遍访方外奇方异论。无不载集。奥旨秘诀。

岂肯瞒隐。剪繁去冗。专求精里之精。煎炮煮。恳寻验中之验。图其形症。明之经络。

察之色脉。辨之逆顺。详之凶吉。识之深浅。卷分十二。成之一部。聚资剞劂。广之永远。

以济天下之人。咸登寿域。非冀其积阴功。亦留是心。于疮疡聊助一小补也哉。


时万历甲辰春月弦日集隐玄堂书

外科启玄附痘科序

夫痘疹痧麻。自古有之。虽夷狄未免。自钱氏立论甚详。诸贤篇论烦杂。亦未顿切。

后学虽聪。难以深便。愚思古贤有至仁至德。虽传法传方。况今时今世。人多禀受不同。

古方焉合今症耶。余虽不敏。虽立数论。虽不玄奥。而实珍于婴幼之心至矣。曰痘毒当分三因而得之。虽陈无择亦未详焉。预知痘疹之诀。古人秘而不书。辨认四时逆顺。部位轻重形症。色之吉凶顺险逆。更变虚平实治法。款款开列及百句。以便于后学之诵。细陈于总括。实前人未备。启婴幼之危厄。虽生命之有数。而补医之一拙。岂敢隐秘。伏以显于好生之德甚矣哉。

后序

尝闻秦越人疗疮疡以脂凤卵。俞拊疗疮疡以麟腊龟趾。术贵则药奇。宗兄斗垣公以儒生早岁游侠建康。HT牛首燕矶栖霞茅君洞天诸名胜。多遇异人授异方。知白日冲举之术。

乃厌薄儒。而间以其绪窥医。尤精外科。其方针藏肘后。亦颇济人。人莫测其秘。试之。

病辄收奇迹。全活人无算。公丰神俊爽。两眸烨烨映。一见知非常人。年近耆而不屑以指使。不佞弟尝侍公。公曰。若知医乎。医者意也。得意者亡法。何论方。然秦越人以神医闻。必先受禁方长桑君所。奈何废方。世医棼知。率未及一笑。而求谐六律隶奉常甚者托言师心。倍轩岐四氏而自用。彼剽陈言为神。悖矣。师心蔑古悖之悖矣。与其师心。毋宁执方。与其执方。毋宁穷理。理者玄之又玄。君臣佐使异用。寒热虚实异齐。多寡轻重异宜。亢承异制。不即方。不离方。妙在得意是之谓。玄道在是矣。乃出一编名外科启玄。

不佞弟手是编而卒业。论凡一佰二十有奇。毒发类凡二百三十有奇。方凡一千有奇。

析为十二卷。合为一编。不欲针藏肘后。行且寿剞劂氏。以公之九围千。盖欲登世世于寿域。公之阴行善使学医者HT。用仁心何深挚哉。不但术贵药奇而已。因思吾宗肇自轩辕。

为医鼻祖。至唐开元间。进士秦芝公白日冲举。赐号妙寂灵修真人。为吾家乘祖。其他文武忠孝。姑未暇论。即公知白日冲举之术。又以外科启玄。先以伤寒观舌心法二书行世。真其苗裔耶。抑闻祖先神圣发祥。后有子姓。必有克肖者兴。以缵修前烈。良不诬矣。公姓申氏讳拱辰。字子极。别号斗垣。委不佞弟题诸简末。忝在一体。而分敢以不文辞辄不逊而为之序。


时万历三十有二载岁德次舍甲辰


菊月吉旦从弟五常拜手撰

明疮疡标本论

夫疮疡者。乃疮之总名也。疮者伤也。肌肉腐坏痛痒。苦楚伤烂而成。故名曰疮也。

疮之一字。所包者广矣。虽有痈疽疔疖瘰疥癣疳毒痘疹等分。其名亦止大概而言也。又云外科者外之一字。言疮虽生于肌肤之外。而其根本原集予脏腑之内。经云。营气不从。

逆于肉理。乃生诸疮毒是也。当察其疮生于何经部位。则知何经先病为本。次则察其有何苦楚。兼现何经症候则为标。既明其标本。治之亦然。对症主治。内托为本。次则调泻营气。营气者。即胃气也。去其兼现之症为标。使其经络流通。脏腑内无壅滞。非苦寒之剂不能除也。此治疮标本之法神矣。药下于咽。其痛立止。何必其乳香没药乎。后学疮科。

若不熟玩此等议论。恐临症处方。岂能便自胸中了然哉。

明疮疡脉理论

夫脉者陌也。径也。乃血气之径路也。然诊脉之时。出于医学精明。奥于七诊。心灵智变在毫忽间。浮沉迟速之机。表里虚实之际。脉诀虽详。疮症少异。余之才菲德薄。喜其文不繁。而一语解开。可为千载之师何也。缘古今名医。累世虽遗秘术传家。及至紧要捷法。竟不传于纸笔。

而留之于肘后。何仁于天下也哉。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是也。

大抵七表浮孔滑实弦紧洪兼长大散数等脉。皆有余之脉。如疮疡未溃之先现之则吉。已溃之后现之又少不宜。如微沉缓涩迟伏软弱结细等脉。皆是不足之脉。即血气不足也。未溃之先有此不足之脉。乃毒瓦斯深陷。已溃之后。又却少宜。更参疮之轻重。标本虚实。色脉相应。良为上工也矣。

明疮疡是阴阳相滞论

阴阳者是气于血也。气者卫也。血者荣也。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相并周流。循环无端。莫知其纪。一日一夜一百刻。凡气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是其常也。

气为阳热。滞于气。固无寒滞也。血为阴寒。滞于血。固无热滞也。气得热则行速而太过。

血得寒则凝迟而不及。人之居处。七情之偏。五味之过。六气之胜。感之则气血凝塞。隧道不通。升降有妨。运化失宜。如气为滞则津液稠粘。为饮为痰。渗入脉内。血为所乱。因而为泣。或为沸腾。此阴滞于阳也。正是血滞于气也则为疽也。如血为滞。隧道壅塞日增。溢出脉外。升降有碍。运化失令。此阳滞于阴也。正是气滞于血也。则为壅也。病分寒热者。是人素禀之偏。虚邪杂染。岂可以阳为热。

阴为寒耶。浮洪弦数者。乃气病之脉。岂可遽作热论。沉细弱涩。乃血病之脉。岂可遽作寒论。虽万病莫越于此。岂止痈疽疔肿乎。余熟推评至此悉矣。

明疮疡分五善七恶论

夫疮之五善者。即疮之五吉也。七恶者。即疮之七凶也。五吉见三则瘥。七凶见四则危。

言其一善者。动息自宁。饮食如常是也。二善者。便利调匀。无诸痛苦也。三善者。服药灵应。肿消脓少是也。四善者。神气清爽。语音清亮是也。五善者。气体和平。起居如旧是也。一恶者。烦躁渴甚。腹痛时嗽。泄利无度。小便如淋是也。二恶者。脓血大泻。肿痛甚腐臭坏。广烂难禁是也。三恶者。喘粗短气。恍惚嗜卧是也。四恶者。黑睛紧小。白睛青赤。

斜视或上视也。五恶者。四肢不便。神昏色暗也。六恶者。不能饮食。亦不能服药。口不知味也。七恶者。声嘶色败。面浮肢肿。唇鼻青黑。滞气也。然疮有七恶。而观其皮肤紧急。脉无止数。微有神气善能会调摄者。亦可保其生命。此凶中变吉也。然疮虽有五善。

见其皮肤肉缓。又不能善会调养。多欲多劳。亦伤生命。此吉内生凶。后学人不可不知也矣。

明疮疡原无定处论

夫疮疡者。乃气血凝滞而生。岂有定位。内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因营气凝滞于五脏六腑之内。则为五脏六腑内痈疽。如凝之于皮肤之外。脑背肢腹之间。

随处而名之。然又有不因凝滞而生者。所谓坠仆打跌金刀箭伤。汤火炙烙。及虫兽爪牙伤害而成疮者。亦无定位。故以此鸣之于观者味之。

明疮疡有无脓论

夫疮肿已成。须辨其有无脓者。即知疮之生熟。形之缓急。脓之浅深多少。当视其可针未可针否。

不致于危殆矣。岂可一例针之。如肿大按之痛者。脓深也。小按之即痛者。脓浅也。如按之不甚痛者。

未成脓也。如按之即复起者。有脓也。不复起者。无脓也。非也。必有水也。如发肿都软而不痛者。

血瘤也。如发肿日日渐增肿大而不大热。时时牵痛者。气瘤也。近时有杨梅结毒。疼痛肿大。久而不腐。腐而不敛者。又有湿痰流注而经久不消。后虽腐而其臭水淋漓。久而气血衰败。亦有伤生乎。大凡疮肿皮光薄软者。有脓也。肉浓而坚者。不甚热。脓未成也。宜托里排脓之剂治之。

明痈疽生于九死部位论

夫痈疽之生。原无定位。生死之辨。不可不知。生于不系经络所会关节之处。脏腑俞募之所针治之法。在于疮医甚详。验于脉。审于症。察于部位。观之虚实。按法治之虽在九死部位。亦有生矣。如患者隐而不言。设不早治。再遇庸俗。治不对症。特犯禁忌。调护失宜。虽发于不死之部位。犹恐难生矣。一伏菟二腓三背四五脏俞六脑七髭八鬓九颐。此九处系紧关节要。出于此事难知。宜当熟玩知之矣。

明附骨疽论

夫附骨疽者。以其毒瓦斯深附于骨间。疼痛不已。亦有三种之分。一曰缓疽。二曰石疽。三曰附骨疽。皆因气体衰弱。感受贼风。而有经久不治。延缓而成也。经曰。百病乘虚而入是也。初感之贼风痛。皮肤不甚热。而脉沉缓。微恶风。自汗。喜热熨。痛则少减是也。宜服引越婢汤治之剂。然附骨疽但痛无休。或寒热而无汗。经久不治。阴极生阳。寒化为热。方能腐溃是也。盖缓疽其热缓慢。数月半载不溃。延挨日久。色变紫黑。皮肉俱烂。故名曰缓疽。石疽者。亦寒热相袭。深伏骨髓。但肿痛坚硬如石。故名曰石疽。其治法皆宜补托之剂。加附子等药。以其性温热而消骨内寒痛。临症相得。

妙在斯矣。

明疮疡脓熟不宜开迟论

凡疮疡有脓之际。乃肉腐而为脓。是毒瓦斯侵蚀而溃也。若不速去之。恐毒瓦斯蓄而侵溃好肉。如肘膝枢纽关节之所。筋骨坏。废疾成矣。有等畏针之徒。多致不救。或密针之不就。余今有一赛针散。

即透出脓急妙。载方于后。以备录用。秘之秘之。

明疮疡死肉当去论

凡痈疽仗毒。及杨梅结毒。KT疮便毒。疔疮等。内多有死肉停蚀好肉。苦痛难禁。若不早去。

愈加腐烂。正谓之恶如野狼虎。毒似蛇蝎。有伤性命。恐致不救。当视其缓急。死肉大小。或以针刀割去。缓以腐肉锭子或末药或膏药贴之。以平为期。后上生肌长肉等药。上之内服大补汤丸等剂而愈。

世等庸俗。只知敷贴长肉生肌等药为神。殊不知有死肉为害。反加腐烂是也。如去不净。亦不能得愈。

宜熟玩之。

明疮疡权变通类活法论

夫疮疽等症。种种不同。又况五土所产浓薄。人之老幼虚实。形志苦乐不等。各有所宜。岂有一法一方而通哉。然医之精通。悟之权衡机变。孰敢以一定之方而求愈者鲜矣。丹溪云。以古方而治今人之病。如拆旧屋而改盖新房。尺寸岂能相合。必经良匠之手。方能相合。以古方而治今人之病。必经良医之手。方得其宜。故先贤所立补泄汗下针灸淋敷贴炙烙等法治之。盖取其合宜之用也。当察疮之缓急。势之轻重。治之汗下。法之逆从。症之标本。方之奇偶。皆在于医之权变。寒热温凉。汤液加减。贵乎临症处方。运用一时通变之机。而取百发百中理也哉。

明疮疡宜随症用药论

凡疮疽之症。苦于痛痒。在人之虚实。脉之浮沉。症之表里。如肿初起。当以内疏。既成之后。

即当内托。止痛排脓。已溃之后。须当大补。此乃正治之法也。外兼余症。亦当随之加减合宜而安。

稍陈几味。

以明随症之宜。略言数句。以通活法之要。如溃后头疼。托里方中加川芎蔓荆子。溃后惊悸。加人参茯神朱砂。寒热往来。加柴胡地骨皮。渴而不止。加花粉知母。大便秘结。加大黄麻子。甚则芒硝。

小便不通。加茯苓琥珀木通车前。心虚烦而加天门冬枸杞子。四肢厥冷加附子干姜。呕吐者生姜半夏藿香。脓多者加川芎当归。痛甚者加乳香芍药。肉不长加参术芎归。口不收加白蔹白芨。风痒痛加防风天麻。肌死者加独活官桂。疮紫阴黑。加没药红花。述之不尽。遍览攸嘉。

明疮疡随经加减论

随经者引经必要之药也。引者导引也。引领也。如将之用兵。不识其路。纵兵强将勇。不能取胜。

如贼人无抵。脚不能入其巢穴。叩之箱篑此理也。故用引经药。不可不知。太阳经疮疽生于巅顶之上。

必用羌活本麻黄。在下黄柏。少阳经耳前上用升麻柴胡。下用柴胡连翘。阳明经面上用葛根白芷黄芩。下用花粉。太阴经中府云门尺泽上用条芩连翘。下则箕门血海用苍术防己。少阴经少冲少海。上用细辛。下涌泉照海用知母。厥阴经中冲内泽。上用川芎菖蒲。

下太敦曲泉。柴胡之类。上则言其手经。下则言其足经。当察其此。

明疮疡汗下和大要三法论

经云。汗之则疮已。言疮之邪自外而入。脉必浮数而实。在表故当汗之。邪从汗出。毒自消散。

又恐邪之入里。即内托之意也。如内之外者。因七情所得。脉必沉数而实。当先疏其内。以绝其源。

不令外出是也。不内外因者。是跌仆打压。火烧汤烫等疮。宜和其荣卫。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此治疮之大要三法。不可不知也。

明疮疡发表攻里通变论

夫疮之始生。有表复有里。表里相兼。当诊其脉。浮沉之间。别其表里之虚实。有表多而里少。

有里多而表少。以防风通圣散千金漏芦汤内当消息。表里多少而药亦随之表里多少。加减得宜。可为上工也已矣。

总论

夫痈疽疔毒。瘰瘤疖其名甚多。故余总谓疮疡是也。然各有形。其形不同。其苦不一。十四经络部位之高下。血气之多少。症之善恶。疮之大小浅深。腑脏之源。感之轻重所发也。故有阴有阳。

有表有里。有标有本之异也。经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又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是也。然形大而浮者。痈也。乃六腑积毒之所生。初起有头。一如。白色焦枯。触之痛应心者。疽也。肿浮根小。至大不过二三寸者。疖也。至于疔者。形有二十三种。余今分为三十四种。其形小顶如钉。故名之。如有红丝直皈于心。当刺其头。泻去毒血。入蟾酥等药。不刺则皈心必死矣。然痈疖初则宜灸。谓其气本浮。令其气血通达畅快矣。痈则易疗。而将息难瘥迟。疽则难医。易得痊。

宜烙不宜灸。诸疮之中。惟有疔疮发背最凶。须明五善七恶之理。当察其前论。篇篇有味。卷卷出奇。

虽云疮科。古之未竭其奥。未尽其传。余虽不敏。详之至微其理。大至痈疽。小至于痤痱。无不选其精秘。然方法无不择其良验。故云之外科启玄。又图之形症。鸣之经络。施之治法。后学人可一览而即为上志矣。

脑发

此痈发于巅顶之上泥丸宫穴。系足太阳膀胱经。兼与督脉相并而作。其经多血少气。状如火燎。

浆炮大如钱。形色似葡萄。头若有蜂儿米粒大。四围坚硬。色赤者可治。血闷乱神不定者死。如八日有脓可刺者生。

脑后发

此痈亦是足太阳膀胱经。兼督脉阳维脉所作。多血少气。在玉枕二穴风府穴端。痛痒不一。善恶兼现。在表者汗之。里者疏之。当详前法治之。

耳后发

此疮乃手少阳三焦经毒之所。发于耳后角孙颅息二穴之上下。及左右耳畔。是经多气少血。凡有疮难得愈者。甚则连耳聋嗌肿颊痛。手小指次指肩肘俱痛。治当消风抑火。内疏内托。随症治之。

右鬓发

此疮发于右鬓。乃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在头维穴下关穴二穴上下。初起如疖子大。次后渐大。

四围黄赤。坚如石。有脓肿。上似猪皮鬃眼睡中。谵语恍惚。吐逆鲜血。流入四肢。万无一生。

肺痈

此痈先因肺痿后痿极而成。肺痈口中咳吐脓血也。其脉数实。胸中隐痛。肺脉紧数。皆脓未成。

但数脓已成。则口臭。宜用消风散入男子发灰一钱。清米汤下。二服可痊。再以太乙膏丸服之妙。如风冒入则不治。

肠痈

凡肠内生痈。当验症明白。不可妄治。妄治能杀人。其病小腹重。按之痛。小便如淋。时时汗出恶寒。身皮错。腹皮急。如肿左甚者。小肠痈。右甚者。大肠痈。则右寸洪数绕脐疮。或脐出脓。或大便脓血。以大黄牡丹汤。

尾闾痈

此痈发于尾闾穴。是督脉之经。最痛难忍。难得脓。宜大托里加乳香没药。排脓止痛。外用敷贴。

戒气怒房事。不然则漏而难痊。

臀痈

臀上乃足太阳经。多血少气。盖精肉气血罕来。最痛。因见虚弱即当内托补其血气。如疮少向胯骨环跳穴者。兼足少阳经。少血多气更加引经药更妙。左右相同。承扶穴是也。

骨痈

此疮发作一二年不愈。常落出骨一片或一细骨。或有蛀蚀眼。或三五个月落一片。名曰多骨疮。

非营气不从所生。乃母受孕后。复感精气故也。用飞过陀僧桐油调膏摊帛贴之效。

腰痈

此疮发于软肋下近腰带脉五枢维道穴。是足少阳经。多气少血。寒热肿痛。余治一人脓出一桶余。内托大补而愈。左右相同。

内痈

痈疽所生。原无定处。内因七情浓味挟郁而成。凡疮生外体易治。在腔子里盲膜旁作痛。服药不愈。其脉重取芤数。非痛脉也。知有脓也。以四物汤加桔柴胡香附角刺数剂。脓出大便而安。

脾痈

此痈生肩真俞二穴。乃手太阳小肠经。多血少气。乃脾受浓味所生也。宜汗之。经云。汗之则疮止是也。毒从汗出而散。宜仙方活命饮加减。及引脾经药治之。托出其毒外以敷药上之效。

膝痈

膝外有痈。是足少阳经毒。多气少血。膝内有痈。是足太阴经。多气少血。此膝间乃枢纽骨节行动之处。宜仔细治之。不然。令人废矣。慎之。

乳痈

乳肿最大者曰乳发。次曰乳痈。初发即有头曰乳疽。令人憎寒壮热恶心是也。乳房属足阳明胃经。

多血多气。乳头属足厥阴肝经。多血少气。有孕为内吹。有儿为外吹。宜急散之。毒舒肝气清。阳明胃气已溃则出脓矣。如妇人年五十以外。气血衰败。常时郁闷。乳中结核。天阴作痛。名曰乳核。久之一年半载。破而脓水淋漓。日久不愈。名曰乳漏。有养螟蛉子为无乳。强与吮之。久则成疮。经年不愈。或腐去半截。似破莲蓬样。苦楚难忍。内中败肉不去。好肉不生。乃阳明胃中湿热而成。名曰乳疳。宜清胃热。

大补血气汤丸。再加补气血膏药贴之。加红粉霜妙。又有乳结坚硬如石。数月不溃。时常作痛。名曰乳岩。宜急散郁消肿祛毒。不然难疗。用降霜点之。如乳脑上赤肿有二三寸。围圆无头。名曰乳疖。

以上乳症共十款。详审明矣。

首疽

是手少阳三焦经。多气少血。其疽生于脉翳风二穴。此疮多憎寒壮热。发渴。七八日可刺。脓水黄白色者可治。如黑色稀水者太恶。若发渴者即死。左右相同。双疽者亦死。大抵毒之甚也。

眉疽

是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其疽生于阳白二穴之分。从眉至额。赤肿高。坚硬如石。刺之无脓。 黄水自出。痛甚。闷乱吐逆。治之渐减者生。甚者死。女子七日死。男子二十四日死。慎之。

杼疽

是手少阳三焦经。多气少血。生于天牖翳风二穴之旁两耳下。六七日可刺。若对脐有疮。初出不肿。俱有燎浆。渐长大。蚀肉溃脓。先从脚后跟。如玳瑁斑点。名羡疮。又名化骨疮。有骨出乃肺败也。甚恶。

鬓疽

是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生于头维穴。初如疖子。后渐大。硬如石。皮似猪皮。棕眼睡中谵语恍惚。吐逆鲜血。流入四肢者万死一生。

九疽

此九疽一生即有九处。初肿势甚重。当看人之虚实。毒之浅深。脓之稀稠。溃之迟早。验之五善七恶。或又二三处者亦轻也。

肺疽

是任脉之经。紫宫玉堂之穴。一名天火疮。当胸而生。肿十日可刺。脓水黄白色者可治。无脓水渐大旁攻。上硬下虚。脓不出。精神短少。自破流水不绝。咳唾引痛者死。

蠹疽

是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生于缺盆二穴之分。一名发历疽。十日可刺。如无浓者名曰石疽。如他再生四五头。子母大小者。又名历疮。甚恶。毒入心者死。有白脓赤肿。饮食知味者生。

腕疽

是手厥阴心胞络经。多血少气。其疮生于天池之穴。及足三阴三阳之所发。起初胁肋下及两腿足生。赤肿痒。二十五日不溃者死。九日刺脓赤者可治。内罨周遭。赤干。疮口内见脂膜黑者不治。多因打扑而生。

腰疽

是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其疮生于胃俞胃仓二穴。托之得溃则安。若上赤下黑。二十日不溃即死。如青黑色无脓出血水者亦死。

敦疽

是手三阴三阳之经。亦有血气多少不同。生于手之十指。名疽疮。生此四五日即溃。有脓可刺者生也。如不溃无脓。黑色过节者死。不可治也。

原标题:外科启玄
上一篇:外科理例下一篇:外科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