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中医古籍 > 其它 > 正文

小品方

信息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8/4/26

《经方短剧》一部,连药性灸法合十二卷。古之旧方者,非是术人逆作方,以待未病者也。皆是当疾之时,序其源由诊候之,然后根据药性处方耳。病者得愈,便记所主治,序为方说,奏上官府,仍为旧典也。今之学人相与同难,用旧方治病,病如方说,药物根据方,而不悉验者,共论是病有古今,不言异乡殊气,质耐不同。同病患痛痒,所苦相似,而得之根源实别异。且人有苦乐强弱,用药不等,而得差是同。既差之后,实各记其方所治神验,方说略同,其药寒温补利乖背。或先于岭南服之得益,传往淮北为治反害。夫用故方之家,唯信方说,不究药性,亦不知男女长少殊耐、所居土地温凉有早晚不同,不解气血浮沉深浅应顺四时、食饮五味以变性情。唯见方说相应,不知药物随宜,而一概投之,此为遇会得力耳,实非审的为效也。是以《黄帝经》教四海之民,为治异品,此之谓也。今若欲以方术为学人,当精看大品根本经法,随宜制方处针灸,病者自非寿命应终,毒害已伤生气,五劳七伤已竭气血者,病无不愈也。若不欲以方术为学,但以备身防急者,当根据方诀,看此《经方短剧》一部为要也。今先记述上古已来旧方,卷录多少采取可承案者,为《短剧》成法焉。

《华佗方》有十卷《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而世上有不啻九卷,未测定几卷,今且以目录为正。

《张仲景杂方》有八卷《黄素方》有二十五卷《葛氏所撰方》有四卷《阮河南所撰方》有十五卷《辽东都尉广所撰备急方》、《中古备急》并合为二卷《杨氏所撰方》有九卷有《杂撰方》七卷有《治下汤丸散方》十卷有《治妇人方》十三卷有《治少小杂撰方》三十卷有《治眼方》五卷有《杂膏方》十卷《范东阳所撰方》有一百九卷,是范安北过江后撰集也。

上十六件,皆是《秘阁四部书目录》所载录者也。

《羊中散所撰方》有三十卷,是元嘉中于新安郡所集,皆是江东得效者,于世乃可即用。

《秦承祖所撰要方》二十卷,多是范东阳集中单省者耳。且首数又少,于次第治不得周悉,不足传也。

上二件,并是元嘉中撰也。一切诸贵家皆各自撰集服药方也,终归是大集中事及术士所增损耳,不可悉录也。

谨案经传撰古今经方、治病旧典,观历代相绍,圣人虽异轨殊迹,治化同源,疗病之理,其教亦然。是以神农使于草石,黄帝施而治病则同,是以为异轨同源者也。历代撰集,文迹皆悉存,而术有神人真气,药有游仙所饵,方有延年益寿,法有民间救急,自古至今,去圣久远,雅有其文,无有传授之者。汉末有张仲景,意思精密,善详旧效,通于往古,自此以来,未闻胜者。夫学术之验,皆根据智能开悟,心意安审,寻详经法,得其变者,非为治病悉应须如此多方也,正是记录开辟以来异轨同源,历代所集服药余方随积耳。

研寻治病终归以药为方,《本草》药相传所用者,复可数十物。而方集有数百卷,卷有百余首者,皆是古之明术者详经察病,随宜处方,或药物数同其称分为异,或煮取升合为变通耳。疾愈方积,历代如此,自然成多也。

后来学人,例不案经,多寻方说,随就增损,其方首数既多,药物所殊至微,或说同而方异,或方同而说乖;或先是老人服之得效,今有少年病与之相似;或者女子先病服之有益,今有产妇病与之相似;方说病证可服,而人长少盛衰相传加药。其药物虽是所宜,而于本方更成相犯。或欲除其烦重,于本方便成不便。一方积经增损,转生伪异。其说虽与病会,其药物久改初始。是以中古诸方,用药多有畏恶相犯,反毒相触,良由此也。

今更详诸古方,撰取十卷可承案者,又撰本草药性,要物所主治者一卷,临疾看之,增损所宜,详药性寒温以处之;并灸法要穴为一卷,合为十二卷,为《经方短剧》一部,以备居家野间无师术处,临急便可即用也。僮幼始学治病者,亦宜先习此短剧,则为开悟有渐,然后可看大品也。

述增损旧方用药犯禁决

《经》说∶合药慎勿合相反畏恶相杀者,不能除病,反伤人命。检旧方相犯者甚多,今根据方用之,乃未见有入口即毙者。凡服犯禁忌药,亦恐病不即除,久远潜为害也。如反药禁所说,以相对者服之即甚耳。诸方既合杂多物,其势应小微,故得不即毙也。

《经》说∶药物有阴贼者,令人羸瘦,阴痿短气,伤坏五内。夫服相反畏恶之药,虽不即毙,然久远潜害,亦可如此,岂可不避者焉。寻古之处方,皆当明审经禁,不应合其相反畏恶也。恐特是野间山郡官典,医辈相传,以意增损,故有犯禁药耳。

凡病自有外候危急而反易瘥者,服一方即瘥,亦有不治自若瘥者,与此相会,便称方神验,相承推之为旧方,皆不却除其犯禁药物而服之,其实不能除病也。且轻命者多不信脉,亦云诊脉是精妙之术,非不博者所能解,不至辨之士所能究。亦相承见经方是官典医所执传,便谓仍决必是施教,教民治病,非但慈于疾苦,亦以以强于国也。

寒食大散难将息者,由栝蒌恶干姜故也。夫服此药者,皆是虚冷之人也。虚冷为患,其疾多端,有患咳嗽上气积年者,宜除栝蒌用紫菀二两代之,积服两剂无不皆瘥也。若患脚弱冷痹缓弱者,以石斛二两代之栝蒌也,为治甚效,且无险迕,以为良决也。其余众病,除去栝蒌而已。若虚热渴利痔血不可尽从者也。大理宜知此决也。

茯苓恶白蔹,而镇心丸用之。茯苓主忧恚惊怒恐悸,心下结痛,是镇心所宜也。白蔹治痈肿心惊痫不如茯苓,今宜除白蔹也。

麻子恶茯苓,而骨填煎用之。麻子主补中益气,复血脉,破石淋。若疾源须此治者,留麻子去茯苓。若心下结痛,忧恚惊怒恐悸者,去麻子用茯苓也。

紫菀恶远志,而补心汤用之。远志主伤中,补不足,益智能,补心宜用远志。若患咳嗽上气者,可以余主咳药代远志,用紫菀也。

牛黄恶龙骨,而治小儿方用之。若下利者,可去牛黄留龙骨。若壮热惊痫者,宜去龙骨留牛黄也。

芍药恶芒硝,而治小儿方用之。芍药主益气,止邪气腹痛,作优利,除坚积聚耳。须此治者,当去芒硝用芍药。若壮热结寒实毒瓦斯者,可留芒硝去芍药也。

干姜恶黄连,而断下利方悉用之。若暴冷下者,可以吴茱萸代干姜也。夫是久寒积冷有饮水者,服茱萸喜先下饮水去,然后下止耳。大理宜知如此也。

乌头与半夏相反,而诸汤皆用之。乌头主中风洒洒恶寒、湿痹积聚、咳逆上气。须此治者,留乌头去半夏。若患伤寒寒热,喉痹咽痛,胸胀,咳逆,心下结坚,当用半夏。大都此二物为治相似,会宜去一种也。

藜芦与细辛、人参相反,而乌头丸用之。藜芦主杀蛊毒诸虫,除咳逆肠下利,若须此治者,留藜芦去细辛、人参。若患久风风头,肢节痛,心神虚者,去藜芦留细辛、人参也。

藜芦恶大黄,而露宿丸用之。大黄主调中,破除诸积聚,须此治者,留大黄除藜芦也。

若须藜芦为治者,宜除大黄也。

石恶细辛,而附子丸用之。石主寒热鼠痿蚀疮,死肌肉痹,腹中积聚结坚,令人发热。若须此治者,留石去细辛。若患风痹拘挛,缓弱膝痛,咳逆,坚瘕积聚者,可除石留防己恶细辛,而治风汤悉用之。防己主中风伤寒,温疟洒洒寒热,诸痫,利大小便。若须浓朴恶泽泻,而前胡丸用之。浓朴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气,死肌血痹,去三虫。

若须此治者,留浓朴去泽泻。若须补养益气力者,留泽泻去浓朴也。

皂荚恶人参,而通草丸用之。皂荚主风痹死肌,风头泪出,利九窍,下水气,杀精物魔鬼,咳逆上气。须此治者,留皂荚去人参。若须补五脏、安精神者,留人参去皂荚也。

矾石恶牡蛎,而却烦丸用之。矾石主疮蚀及咽痛,坚齿骨。须此治者,留矾石去牡蛎。

若患伤寒寒热,温疟,洗洗恶寒,忧恚惊怒,气结心痛,鼠,女子去赤白浚下血者,留牡蛎去当归恶茹,而治疮方用之。当归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孕,诸疮痉金疮痛。须此治者,用当归。若欲食恶肉杀虫者,用茹也。

甘草反海藻、甘遂、大戟、芫花,凡四物亦反甘草,而诸汤皆用之。甘草不只治病,宜是通部制百药耳。须此四物为治者,除甘草用犀角屑亦佳。

上前件旧方用药犯经禁者,略见凡十七条,其所不见者甚多。若看方有所见,便应根据此决却除之,然后可服耳。药性要物亦已甲乙注名也,故复重记述之,大法宜知此决也。

述旧方合药法

合汤用半夏,先称量,然后洗,令去滑也;合丸散皆炮之,如三建法,削去焦皮也。

合汤、丸、散、酒用乌头、附子、天雄法,皆热灰中炮令坼,削去焦皮也。

合汤药用麻黄者,皆先折去节,然后称之∶当先煮,断取沫。不去节与沫,令人咳。

合汤用桂、浓朴、黄柏诸木皮者,皆削去外粗皮也。

合药用巴豆者,剥皮去心,熬令紫色。用巴豆多于余药,不可下筛者,皆别冶如脂,以冶散中,更舂令调,然后与蜜也。用少者,可合舂之。

合药用杏仁,皆汤渍剥去皮,核中有双仁者,不可用也。

合丸散多不可筛者,亦别冶令如脂,以散合冶之。

合药用石苇者,皆以汤渍刮洗去外黄毛也。不去毛令人反淋。

石药合汤酒者,细舂之为末,绵绢裹煮之。

合汤用胶,炙令焦,沸如浮石状也,煮汤半熟内之,令消尽。

合汤用胶糖蜜腊膏类髓者,皆成汤内烊令和调也。

合汤用血及酒者,皆熟纳之,然后绞取汤也。

附子一枚者,以重三分为准也。

甘草一尺者,若数寸者,以头径一寸为准也。去赤皮炙之令不吐。

桂一尺若数寸者,以浓二分广六分为准也。

麻黄一束者、一把者、一握者,并以三两为准也。

浓朴一尺及数寸者,以浓三分广一寸为准也。

黄柏一片者,以重二两为准也。

人参一枚者,以重二分为准也。

生姜、干姜累数者,以一支为准也。

用艾及叶物一莒者,轻重二升为准也。

方寸匕散者,作丸准梧子十枚也。

二大豆多可准一刀圭也。

四刀圭以准一撮也。

服汤云一杯者,以三合酒杯子为准也。

上旧方上分齐自有不注明者,合之便应根据此法也。

述看方及逆合备急药决

寻百病之生违和,共缓急理殊,救治不同。缓者年月乃剧,急者不延时即剧。缓者久而自瘥,急者不救即殒。或有见药欲服未详之,顷而致逝者。此比甚众寻方,学之要以验速为贵。

夫欲执术者,皆宜善识暴卒病侯,看方宜先解救急要说,次精和缓,末详辅卫,此则要矣。是以官府有成合见药者,以备仓卒也。凡多口数家,亦宜其然也。

夫病之根源,有风、有寒、有冷、有热、有湿、有劳、有损、有伤、有醉酒、有饮食、有惊怖恐惧怵惕忧恚、有产乳落胎堕吐下去血、有贪饵五石,皆为病之根源也,为患生诸枝条耳。既不脉之本不知根源也。但问人男女长少根据方说,方说有半与病相会便可服也。宜有增凡病剧者人必弱,人弱则不胜药,处方宜用分两单省者也。病轻者人则强,胜于药,处方宜用分量重复者也。

凡久病者,日月已积,必损于食力,食力既弱,亦不胜药,处方宜用分量单省者也。新病者日月既浅,虽损于食,其谷气未虚,犹胜于药,处方亦宜用分两重复者也。

少壮者,病虽重,其人壮,气血盛,胜于药,处方宜用分两重复者也。虽是优乐人,其人骤病,数服药则难为药势,处方亦宜如此也。

衰老者,病虽轻,其气血衰,不胜于药,处方亦宜用分两单省者也。虽是辛苦人,其人希病,不经服药者,则易为药势,处方亦宜如此也。

夫人壮病轻,而用少分两方者,人盛则胜于药势,方分两单省者则不能制病,虽积服之,其势随消,终不制病,是以宜服分两重复者也。

夫衰老虚人,久病病重,而用多分两方者,人虚衰气力弱则不堪药,药未能遣病而人气力先疲,人疲则病胜,便不敢复服,则不得力也,是以宜服分两单省者也。

女子妇人,其治异品,女子年十六以上则有月病,其是月病来日,得风寒冷湿,四时之病相协者,皆应自说之,不尔治相触会,便致增困也,处方者亦应问之,是月病来限有他疾者,其方在妇人方卷上。其是凡曰有疾者故同余人方耳。

江西、江北,其地早寒,寒重于江东,令人阳气早伏,内养肾气。至春解亦晚,腠理闭密,外不受邪湿,故少患脚弱上气,无甚毒螫也。

江东、岭南晚寒寒轻,令人阳气不伏,肾气弱,且冬月暖,熏于肌肤,腠理开疏而受邪湿,至春解阳气外泄,阴气倍盛于内,邪湿乘之,故多患上气、四肢痿弱及温疟、发黄,多诸毒螫也。

凡用诸方欲随土地所宜者,俱是治一冷病,共方用温药分两多者,宜江西、江北;用温药分两少者,宜江东,岭南也。所以方有同说而异药者,皆此之类也。

《经方短剧》有十二卷,所治皆周遍众病也。其中秘要者,是第六一卷,治四时之病,周员终竟,四时无究,终极为最要也。

夫病有重,而不妨气力食饮,而行走如常者;自有休强人,小病便妨食饮眠卧致极者,其中有轻者消息自瘥,服汤不过一两剂而瘥者也。小重者二月卅日可瘥者,既不解脉,得病之始亦无以得知,其应经一月卅日也。唯望五日三日得瘥耳,亦不可日日服汤也。

自有病源已除,而人气力未展平复者,正宜消息者,五三日中乃复,根据所宜投汤耳。

自有小盛之人,不避风凉,触犯禁忌,暴竭精液,虽得微疾,皆不可轻以利药下之,一利便竭其精液,因滞着床席,动经年岁也。初始皆宜与平药治也,宜利者乃转就下之耳。唯小儿不在此例,大法宜如此也。

夫长宿人病宜服利汤药者,未必顿尽一剂也,皆视其利多少,且消息之于一日之宽也。

病源未除者,明后更合一剂,不必服尽,但以前后利势相成耳。气力堪尽剂者,则不制也。

病源宜服利药治取除者,服汤之后宜将丸散也,时时服汤助丸散耳。

夫病是服利汤得瘥者,从此以后慎不中服补汤也,得补病势即还复成也,重就利之,其人则重弊也。若初瘥,气力未展平复者,当消息之。宜服药者,当以平和药逐和之也。若垂平复欲将补益丸散者,自可以意量耳。

夫有常患之人,不妨行走,气力未衰,欲将补益,冷热随宜丸散者,乃可先服利汤下,便除胸腹中瘀积痰实,然后可将补药。复有虚人,积服补药,或中实食为害者,可止服利药除之。复有平实之人,暴虚空竭者,亦宜以微补药止以和之,而不可顿补也,暴虚微补,则易平也,过补喜痞结为害也。

夫极虚极劳病应服补汤者,风病应服治风汤者,此皆非五三剂可知也。自有滞风洞虚,积服数十剂及至百余剂,乃可瘥者也,然应随宜增损之,以逐其体寒温涩利耳。

要方第一卷所治如下∶调三焦诸方治胸痹诸方治胸胁痰冷气满诸方治心腹胀满冷痛诸方治下利诸方治咳嗽上气诸方治气逆如奔豚状并诸汤方治虚满水肿诸方上七件

治胸痹诸方

橘皮汤,治胸痹方。胸痹之候,胸中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唾燥呕沫是也。

橘皮(一升)枳实(三两)生姜(半斤)上三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栝蒌子汤,治胸痹方。

栝蒌子(一枚)枳实(三两)半夏(四两,洗)薤白(三斤)凡四物,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胸胁痰冷气满诸方

通气汤,主胸胁满气噎方。

半夏(八两,洗)生姜(六两)桂肉(三两)吴茱萸(三十枚)凡四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半夏麦门冬汤,治胸满短气方。

半夏(一升,洗)麦门冬(一升)生姜(八两)桂肉(二两)葱白(一虎口)蜜(二合)淡竹叶(一虎口)甘草(一两)凡八物,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茱萸汤,治胸中积冷,心下痰水,烦满汪汪,不下饮食,心胸应背欲痛方。

生姜(五两)人参(一两)半夏(三两,洗)桂肉(三两)吴茱萸(三两)大枣(三十枚)甘草(一两,炙)凡七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纳白蜜五合,分三服。

生姜汤,治中冷失声,及服诸冷物食冷,心下强痛,或上气方。

生姜(一升)半夏(五两,洗)附子(二两,炮)吴茱萸(三百枚)凡四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半夏橘皮汤,治胸中冷痰气满,不欲食饮方。

半夏(五两,洗)橘皮(二两)桂肉(四两)茯苓(三两)人参(一两)白术(三两)生凡九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

半夏茯苓汤,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气,心下汪洋漕烦,或水鸣多吐,口清水自出,心胁弦急胀痛,不欲食,此皆胃气受冷故也,其脉喜沉弦细迟,方悉主之。若宜取利者,加大黄;须半夏(五两,洗)生姜(五两)茯苓(三两)旋复花(一两)细辛(二两)橘皮(二两)桂凡十一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病者先时喜有水下者,用术三两,除旋复花,去下便调瘥也。

半夏枳实汤,治冷热久癖,实不能饮食,心下虚满,状如水气方。

半夏(四两,洗)枳实(五枚)术(三两)桂肉(二两)前胡(四两)生姜(四两)茯苓(凡八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茱萸汤,治胃脘有寒病,烦满不受饮食,饮食呕逆方。

吴茱萸(五两)蜀椒(一合)桂肉(一两)大枣(二十枚)半夏(一升,洗)人参(一两)小麦(一升)凡七物,以水一斗,煮小麦令熟,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茱萸汤,治胃中冷,胸中逆满方。

吴茱萸(一两)甘草(一两)桂肉(一两)栀子(七枚)生姜(三两)当归(一两)生竹叶(一把)麦门冬(一两)芍药(一两)凡九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二合,分三服。

茱萸汤,治胸中少气,昼日少瘥,夜卧欲绝,腰背喜痛,手足逆冷,食不得味,时时呕吐,阴不足阳有余方。

吴茱萸(一升)甘草(一两)五味子(一两)人参(三分,一方一两)生姜(二两)凡五物,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六合,分再服。

游气汤,治五脏有余寒虚气、劳气、惊忧气,其人喜悸,胸中热,上下无常,多悲伤,气流四肢常肿,齐四边核赤肿,小便不利方。

浓朴(四两)桂肉(五两)人参(二两)茯苓(四两)半夏(二两,洗)黄芩(二两)生姜(八两)陈枳实(五枚)甘草(二两)凡九物,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三服。

治胸胁不利,腹中胀,气急妨闷,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洗去滑)生姜(一斤,合皮切)桂心(六两)槟榔仁(二两,末。)上四味,细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四合,绞去滓,分温五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进一服,快利为度。忌羊肉、饧、生葱、油腻。

卷第二

要方第二卷所治如下∶治头面风(论杂风状)诸方治喉痛(喉痹)诸方治暴厥似风诸方(待考)治中风喑不随痛肿诸方治狂妄噤痉诸方治脚弱诸方上六件

治头面风(论杂风状)诸方

说曰∶风者,四时五行之气也,分布八方,顺十二月,终三百六十日。各以时从其乡来为正风,在天地为五行,在人为五脏之气也。万物生成之所顺,非毒厉之气也。人当触之过,不胜其气,乃病之耳,虽病然有自瘥者也,加治则易愈。其风非时至者,则为毒风也,不治则不能自瘥焉。今则列其证如下∶春甲乙木,东方清风,伤之者为肝风,入头颈肝俞中。为病多汗,恶风,喜怒,两胁痛,恶血在内,饮食不下,肢节时肿,颜色苍,泄,嗌干鼽衄。

夏丙丁火,南方汤风,伤之者为心风,入胸胁腑脏心俞中。为病多汗,恶风,憔悴,喜悲,颜色赤,洞泄清谷。

仲夏戊己土,同南方汤风,伤之者为脾风,入背脊脾俞中。为病多汗,恶风,肌肉痛,身体怠惰,四去不欲动,不嗜食,颜色黄,因人虚实之变。阳气有余,阴气不足者,则内外生热,在中者令人喜饥。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者,则内如有寒从中出,肠鸣而痛。

秋庚辛金,西方凉风,伤之者为肺风,入肩背肺俞中。为病多汗,恶风,寒热,咳动肩背,颜色白,霈然病疟,昼瘥夕甚。

冬壬癸水,北方寒风,伤之者为肾风,入腰股四肢肾俞中。为病多汗,恶风,腰脊骨肩背颈项痛,不能久立,便出曲难不利,阴痹,按之不得小便,腹胀,面庞然有泽,肿,时眩,颜上四时正气之风,平人当触之过,得病证候如此。

四时风总名∶春九十日清风,夏九十日汤风,秋九十日凉风,冬九十日寒风,其气分布八方,亦各异名也。太一之神,随节居其乡各四十五日,风云皆应之。今列其风名如下∶东北方艮之气,立春王,为条风,一名凶风,王四十五日。

东方震之气,春分王,为明庶风,一名婴儿风,王四十五日。

东南方巽之气,立夏王,为清明风,一名弱风,王四十五日。

南方离之气,夏至王,为景风,一名大弱风,王二十七日,合仲夏也。

仲夏中央之气,主立八方之气,戊己王十八日,合夏至合四十五日,风名同。

西南方坤之气,立秋王,为凉风,一名谋风,王四十五日。

西方兑之气,秋分王,为阊阖风,一名刚风,王四十五日。

西北方干之气,立冬王,为不周之风,一名折风,王四十五日。

北方坎之气,冬至王,为广莫风,一名大刚风,王四十五日。

上八方之风,各从其乡来,主长养万物,民众少死病也。

八方风不从其乡来,而从冲后来者,为虚邪,贼害万物,则民众多死病也。故圣人说避邪如避矢也。邪者,风也。今人寿夭多病,是不知避邪也。为病证候如下∶凶风之气内舍大肠中,外在胁腋骨下四肢节解中,书本遗其病证,今无也。

婴儿风为病,令人筋纫湿。其气内舍肝中,外在筋中。

弱风为病,令人体重。其气内舍胃中,外在肉中。

大弱风为病,令人发热。其气内舍心中,外在脉中。

谋风为病,令人弱,四肢缓弱也。其气内舍脾中,外在肌中。

刚风为病,令人燥,燥者枯燥瘦瘠也。其气内舍肺中,外在皮中。

折风为病,则因人,脉绝时而泄利,脉闭时则结不通,喜暴死也。其气内舍小肠中,外在右手太阳中。

大刚风为病,令人寒,寒者患冷,不能自温也。其气内舍肾中,外在骨中、脊膂筋中也。

上八风,从其冲后来者,为病如此。

新食竟取风为胃风,其状恶风,颈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饮不下,胀满,形瘦,腹大,失衣因醉起风为漏风,其状恶风,多汗,少气,口干渴,近衣则身热如火烧,临食则汗流如雨,骨节解惰,不欲自营。

新沐浴竟取风为首风,其状恶风,面多汗,头痛。

新房室竟取风为泄风,其状恶风,汗流沾衣。

劳风之为病,喜在肺,使人强上,恶风,寒战,目脱,涕唾出,候之三日中及五日中,不精明者是也。七八日则微有清黄脓涕如弹丸大,从口鼻中出为善也,若不出则伤肺。

风者其气喜行而数变,在人肌肤中,内不得泄,外不得散,因人动静乃变其性,其证如下∶有风遇寒则食不下,遇热则肌肉消,寒热。

有风遇阳盛则不得汗,遇阴盛则汗自出。

肥人有风,肌肉浓则难泄,喜为热中目黄。

瘦人有风,肌肉薄则恒外行,身中寒,目泪出。

有风遇实则腠理闭,则内伏,令人热闷;若因热食,汗欲通,腠理得开,其风自出,则觉肉中如针刺,步行运力欲汗,亦如此。

有风遇虚,腠理开则外出,凄然如寒状,觉身中有如水淋,时如竹管吹处。

治口眼相引僻者方。

以生鳖血涂之,以桑钩钩吻边挂着耳也。血干复涂之,用白酒胜血。

眼眶动,口唇动,偏,皆风入脉故也,急服小续命汤,摩神明膏。

治喉痛(喉痹)诸方

治喉痹,卒不得语方。

浓煮桂汁服一升,覆取汗。亦可末桂着舌下,大良。

又方取炊甑荜烧作屑,三指撮,少水服之,即效。

又方浓煮大豆汁含之,无豆煮豉亦良。

治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下入,七八日即杀人,治之方。

熬杏仁熟捣,蜜丸如弹子,含咽其汁,亦可捣杏仁末,帛裹含之。

治喉中卒毒攻痛方。

章陆根,切,炙令热,隔布熨之,冷转易,立愈。苦酒热熬敷喉,亦疗喉痹。

治喉诸病方。

鸡子一枚,破,以黄白搅,吞之瘥。

治中风喑不随痛肿诸方

小续命汤,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惚惚,精神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

甘草(一两)麻黄(一两)防风(一两半)防己(一两)人参(一两)黄芩(一两)桂心(一两)附子(一枚,大者,炮)芎(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五两)上十一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服三四剂必佳。取汗随人风轻重虚实也。有人脚弱服此方,至六七剂得瘥。有风疹家,天阴节变辄合之,可以防喑也。

羌活汤,治中柔风,身体疼痛,四肢缓弱,欲作不随方。

羌活(三两)桂肉(三两)生姜(六两)干地黄(三两)葛根(三两)芍药(三两)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凡八物,以清酒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酒服五合,日三。

治中风不语方。

独活一两,酒二升,煎一升,大豆五合,炒有声,以药酒热投,盖之良久,酒服三合,未瘥再服。

治狂妄噤痉诸方

远志汤,治中风,心气不定,惊悸,言语谬误,恍恍惚惚,心中烦闷,耳鸣方。

远志(三两,去心)茯苓(二两)独活(四两)甘草(二两)芍药(三两)当归(二两)桂黄(三两)凡十二物,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服八合,人羸可服五合,日三夜一。

张仲景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烦,发作心乱,恶寒引日,不欲饮食,秘方。

麻黄(五分,去节)独活(五分)细辛(一分)黄(二分)黄芩(三分)凡五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一服即小汗出,两服大汗出,即愈。

治卒发狂方。

用其人着地,以冷水淋其面,终日淋之。

治脚弱诸方

风毒中人,多不即觉,或因众病乃觉也。其状或有见食呕吐、憎闻食臭,或有腹内痛兼下,或胸中冲悸,不欲见光明,或精神昏愦,或喜妄语错乱,或壮热头痛,或身酷冷、疼,或治转筋方。

以白醋煮粉,令一沸,因以洗足腓至足,立愈。

脉浮大者,病在表;沉细者,病在里。其脉浮大紧驶者,三品之中最恶脉也。

香港脚脉三种,以缓脉为轻,沉紧为次,洪数者为下。

卷第三

要方第三卷所治如下∶治渴利诸方治虚劳诸方治梦泄诸失精众方治多汗诸方治百病后虚烦扰不得眠诸方上五件

原标题:小品方
上一篇:经验奇方下一篇:是斋百一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