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疗法频道 > > 拨罐 > 正文

拔罐的这些反应是不是正常的 第一次拔罐出现昏厥怎么办

来源:发布时间:2016/1/26
导读:现在拔罐越来越流行,拔罐的治疗效果好,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拔罐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反应,那么这些反应是正常的还是不良反应,往往就不知道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拔罐出现的这些反应是否是正常的。拔罐的正常反应与异常反应1、正常反应无论用何种方法将罐吸于体表,由于罐子的…


现在拔罐越来越流行,拔罐的治疗效果好,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拔罐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反应,那么这些反应是正常的还是不良反应,往往就不知道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拔罐出现的这些反应是否是正常的。


拔罐的正常反应与异常反应


1、正常反应


无论用何种方法将罐吸于体表,由于罐子的负压吸引作用,局部软组织可隆起于罐口平面以上,病人觉得局部有牵拉发胀感,或发热、温暖、凉气外出、舒适感等,有的病证立即或渐渐减轻,甚至完全消除。


当然,上述感觉并非全部出现,依个体反应的不同,出现的多寡显隐有别。留罐到一定时间(数分钟至十多分钟),或闪罐、走罐多次后,局部的软组织呈现潮红、紫红色(瘀斑色),或出现丹痧(小点状,紫红色疹子),起罐后皮肤的这些变化可能维持一至数天。这些,都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


中医拔罐的反应与护理方法有哪些


中医和西医可根据局部的反应情况来诊断和辅助诊断疾病。中医认为,拔罐区出现水泡、水肿、水气过多者,揭示患湿气证。出现深红、紫黑或丹痧,或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提示患热毒证;身体不发热者,提示患瘀血证;皮色不变,触之不温者,提示患虚寒证;微痒,或出现皮纹,提示患风证。


有关刺络拔罐吸出的液体,可表现不同的病情。一般认为:鲜血显示病情较轻,黑血或瘀块显示瘀阻较重,黄水显示湿热证,清水显示寒湿,血水往往出现在治疗的开始阶段或疾病即将痊愈阶段。


至于出血量多少,亦可提示病情的轻重及转归。有些患者开始治疗时,出血量少甚至不出血,这是瘀血阻塞严重或风气盛的表现,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瘀血逐渐被吸出,出血量才渐渐增多,但随着病情的好转,出血量又会渐渐减少,直至吸不出血。


西医认为,拔罐区若出现微细出血,可作为诊断发疹性疾病(如麻疹、风疹、猩红热、斑疹伤寒等)的依据之一,因为这些疾病的发疹前期都发生毛细血管的损害。若出现印痕黑晕,其中有出血之紫斑,而且相互重叠,则为斑疹伤寒的阳性反应,这种反应较变形菌微生物凝集反应或立克次体凝集反应平均可提早2天出现,且阳性率高;出现很多大水泡,提示有水液潴留,肢体有不明显的肉眼难以观察出现的水肿症。


呈现粉红色或无色斑,提示患有神经痛或高血压症;呈现深紫色斑,并且在紫红色的印痕中间常出现黑褐色斑纹者,提示患有肌肉风湿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若治疗过程中这些印痕或斑纹逐渐减少,则提示病情减轻、好转或痊愈。


2、异常反应


(1)病人心理反应过度。


(2)罐子吸力过大。


(3)施术时失误、灼伤皮肤,或皮肤本来就有伤口。


(4)所涂药物的刺激过强。

(5)罐口边缘过薄(指代用罐),或不平滑,有砂粒状样凸起或凹缝、凸痕,或病人皮肤干枯松弛(如老年人),加上医者上罐时可能旋转了手腕(旋罐),使皮肤出现皱褶。


(6)吸罐时间过长,局部瘀血形成过多,隆起明显。


(7)拔罐的局部有浅在的较大动脉分布(如腹肌沟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处),由于吸力的作用,局部软组织紧张,动脉受压而使血运受到影响,于是远端的组织出现缺血,故出现发麻、发冷、疼痛等反应,甚至还会出现组织坏死。

异常反应的预防及处理异常反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如下。


(1)要仔细检查罐子,不符合要求的弃之不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虽然拔罐的刺激不像针刺那样强烈,但毕竟是穴位刺激。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各人对刺激的反应程度强弱不一,故对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酒后的患者最好不要施术,尤其不要在反应强烈的穴位,如合谷、太冲等穴施术。环境气温不要太低,尽量不让患者有寒冷感出现。


(3)上罐后要多询问患者的感觉,多观察罐内的皮肤变化情况。如果病人诉说吸拔太紧,有疼痛或烧灼感觉(涂药罐、敷药罐出现轻度灼痛感属正常现象),可一手持罐,另一手的食指或拇指指尖轻轻压一下罐口缘的软组织,使软组织与罐口边缘间形成一个极小的缝隙,若是用气嘴罐者,可稍旋松气栓螺帽,让少许空气进入,以减小罐内负压。


如果是施行密排罐者,应检查是否罐距太近,是否需调整。如果经上述处理后仍有不适,应脱罐检查。假若局部皮肤起泡,也应起罐。起罐后,涂以甲紫药水,并加以包扎,以预防感染。

(4)在施行针罐法时,如针口过于胀痛,或酸胀痛感向他处传感,难以忍受,应起罐调整针的深度或刺向,待反应减轻后再进行拔罐。


(5)在施术过程中,如果出现晕罐现象,切勿惊慌失措,应把病人的衣服纽扣解开,给热开水喝(可加些糖),注意保暖。经上述处理后,仍未能缓解症状时,应立即起罐,让病人去枕平卧。如果反应仍加重者(如昏厥、低血压),应把枕头垫于脚下,使成头低脚高位,同时以指甲缘切按患者人中穴或十宣穴,或用指尖揉按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对出冷汗多或冷汗不止者,可用艾条温灸涌泉穴或百会穴。经上述办法处理后倘若昏厥、低血压仍不能纠正者,可考虑应用中枢神经兴奋剂或输液。


拔罐的作用


负压作用: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通过检查,也观察到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瘀血,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自家溶血现象。


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


温热作用: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以局部为主的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和网状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强局部耐受性和机体的抵抗力,起到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等作用,从而达到促使疾病好转的目的。


调节作用:拔罐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温热作用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是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由于自家溶血等给予机体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末梢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达到大脑皮层。


第一次拔罐冒汗、晕厥是晕罐


中医师指出,一名黄姓女子一向有强烈经痛及贫血的困扰,亲友认为她是体内瘀血循环不良,造成血液生成障碍,提议帮她采用「拔罐」疗法活血化瘀,初次拔罐却因紧张、疼痛而出现了冒冷汗、晕厥的情况;这便是典型「晕罐」现象。


医师解释,晕罐与针灸晕针原理相似,往往因患者紧张或身体虚弱勉强拔罐;处理的方式则应先将罐子取下,喝杯温水,让患者平卧,即可慢慢恢复。


虽然在针灸古籍中,有所谓「晕针必效,气血交泰」的记载,表示在晕针与苏醒期中,全身神经均经由大脑皮质给予通盘的调整,病痛因而解除。但临床上对此说法仍有保留。



医师提到,因为器材容易取得,让拔罐成了民间保健的DIY运动;这种常见于中医的疗法,因为具有非侵入性、操作方便的优点,带动坊间师徒相授的风潮。但之前一则「男子疑背痛拔罐致命」新闻披露后,引起民众对拔罐安全性有了疑虑。


医师解释,简单来说拔罐算一种「先破坏再建设」的治疗方式,主要作用是刺激旧病灶,启动身体反馈机能,来达到自我疗能的效果,适合于结实体质或旧病灶经久不愈者。


倘若运用于受伤的急性期,让局部再度发炎,则可能造成二度伤害;最常见是刚挫伤或急性腰扭伤不久后,直接于患部拔罐,加深病情。拔罐有「宣泻气血」的功能,虚弱体质者慎用。


医师提醒民众,谨记「急性期、过敏期、行经妊娠期三不拔」原则,特别是有左后背疼痛(疑似心绞痛病兆)、心血管病史、血友病、孕妇、高热痉挛及老人、幼童,都应避免,并避开肌肉少的部分。民众应谘询合格中医师,了解自己是否有潜在风险;同时可配合药物、针灸等疗法齐治。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