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疗法频道 > > 拨罐 > 正文

正确拔罐分步详解

来源:发布时间:2016/4/22
导读:全面对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确定是否属于适应证,有无禁忌,根据病证,确定拔罐的部位,开出处方。基本法则是:实者泻之—不留罐;虚者补之——留罐;平补平泻——闪罐。


第一步:确定病症

全面对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确定是否属于适应证,有无禁忌,根据病证,确定拔罐的部位,开出处方。基本法则是:实者泻之—不留罐;虚者补之——留罐;平补平泻——闪罐。

第二步:正确选取穴位

根据拔罐疗法的选穴配穴原则,选取相应的经络、穴位进行治疗。

第三步:确定体位

拔罐体位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拔罐的治疗效果,体位要以能充分暴露被拔罐的部位,而且以病人感到舒适,能持久保持同一体位为主。常见的体位有以下4种:

【侧卧位】

病人自然地平躺在床上,全身放松,上肢平摆在身体的两侧,颈部以及膝部弯处用枕头垫起来。这种体位适宜于头面、胸腹、上下肢前侧和外侧以及手足部位的拔罐疗法。

【俯卧位】

患者自然地俯卧在床上,双上肢顺平摆在身体两侧,颌下垫一薄枕。此体位适用于颈部、背部、腰部、臀部以及上下肢后侧的拔罐疗法。

【侧卧位】

患者自然地侧卧在床上,需要拔罐的下肢屈曲,其对侧的腿自然伸直,上肢屈曲放在身体的前侧。此体位适用于头、面、肩、胸胁、髋、膝的拔罐疗法。

【坐位】

患者倒骑在带有靠背的椅子上,双上肢自然重叠,抱于椅背上。此位有利于颈、肩、背、双上肢和双下肢等处的拔罐。

第四步:选择合适器具

实际操作中,要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病情以及详细的需要拔罐的部位,选用相应型号的罐具。比如背腰部、臀部、胸腹、大腿及体格强壮、属于实证的病人多选大号罐;而颈肩部、上肢、小腿和体格瘦小、年老小儿的背腰、胸腹可选。

用中号罐;头面部、关节处、足部和体弱病久者可选用小号罐。

另外还要准备拔罐用的润滑油,排气用的各种器具和所用材料,以及晕罐、皮肤损伤等意外情况所需要的药物和器械。

第五步:正确拔罐

【选择排罐方法及拔罐顺序】

罐子的排列方法有两种,一种称为密排法,指罐与罐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寸,又称为“刺激法”,用于身体壮实而有疼痛症状者,有镇静、止痛消炎的作用;另一种称为疏排法,罐与罐之间的距离相隔12寸,用于身体衰弱、肢体酸软无力者,又称为“弱刺激法”。

拔罐一般采用先上后下的原则,按照头、颈、背(胸椎部、腰椎部、骶椎部)、胸、腹、上肢、下肢的顺序进行。

【清洁患部及温罐】

首先用热毛巾洗净患部,再以干纱布擦干。如果天气比较寒冷,拔罐前可预先将要用的罐具放在火上燎烤,这个过程称为温罐,以罐子和皮肤温度相等,或稍高于体温为宜。注意温罐时只能烘烤罐具底部,不能烘烤其口,以防罐口过热造成烫伤。

【根据病人情况安排拔罐时间和疗程】

拔罐过程中,要不断地询问病人的感觉,如果用的是玻璃罐,还要随时观察罐内皮肤的情况。如果罐子吸力过大,使病人产生疼痛,应用左手握住罐体稍稍倾斜,右手指按压住对侧的皮肤,形成一条微小的空隙,使少量空气进入,到了一定程度停止放气,重新扣好。若病人感到吸着无力,可取下来再拔1次。

大罐吸力较强,拔罐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小罐吸力弱,每次可以保持10~15分钟。拔罐次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3~5日。

对于病情轻,慢性发作者,治疗时间宜短;病情重,急性发作者,治疗时间宜长。年龄高、体质差的病人治疗时间宜短,间隔时间宜长;而年轻、体质好的病人治疗时间可稍长,间隔治疗时间要短些。

【起罐及注意事项】

起罐亦称脱罐,一手扶住火罐,另一手轻轻地按住火罐口边缘的皮肤,或将抽气罐的进气阀拉起,待空气缓缓进入罐内后,即可取下。如果空气进入太快,罐内负压骤减,易产生疼痛。起罐后要对局部皮肤进行按揉,以防受风加重病情,然后赶快穿好衣服,休息30分钟,并喝点糖水,以恢复体力。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