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中医古籍 > 明朝 > 正文

幼科发挥

信息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8/5/8

叙万氏幼科源流

粤自先祖杏城翁。豫章人。以幼科鸣。第一世。蚤卒。先考菊轩翁孤。继其志而述之。

庚子客于罗,娶先妣陈氏。生不肖。乃家焉。其术大行。远近闻而诵之万氏小儿科云。为贰世。罗有钜儒张玉泉、胡柳溪。讲明律历史纲之学。翁知全可教。命从游于夫子之门而学焉。颇得其传。翁卒矣。顾其幼科之不明不行也。前无作者。虽美弗彰。后无述者。虽盛弗传。不肖之责也。故予暇日。自求家世相传之绪。散失者集之。缺略者补之。繁芜者删之。错误者订之。书成。名育婴家秘。以遗子孙。为三世。惜乎有子十人。未有能而行之者。其书已流传于荆、襄、闽、洛、吴、越之间。莫不曰此万氏家传小儿科也。余切念之。治病者法也。主治者意也。择法而不精。徒法也。语意而不详。徒意也。法愈烦而意无补于世。不如无书。又着幼科发挥以明之者。发明育婴家秘之遗意也。吾不明。后世君子必有明之者。不与诸子。恐其不能明。不能行。万氏之泽。未及肆世而斩矣。极闸人者。苟能如尹公他得庾公之斯而教之。则授受得人。夫子之道不坠。若陈相虽周孔之道。亦失其传也。诸贤勖之哉

造化大慈也。有所授之。于焉有晰于其微。而身皆传之者。是帝之力臣。而轩岐氏嗣响慈父母涂阱陷设夏威。顾乃于意实嗜好而犊之。有形无形之别也。无形而汨天和。即慈父母之怀。犹然灾疹之区。矧乎寒热燥湿之微茫。而又以的为招乎。或者谓彭殇有主。方书之奇也。龙之代甘脆也。则参、术、芎、芩当不与山青并烂。其半为造物所蠹者。天与人不并至也。而不见夫蓬蓬者乎。塞向有方。指而胜之。而胜之。南北海而躅犹有及也。而不见乎豫章之木乎。邓林之腴。青阳之德。然必七年。而后可觉。方芽而斫削是寻。其尽也斯须。柰何养赤子者。爱于一指一。斧斫而还自贼也。其忽锱铢。其什伯。蚤觉者反是。

操寸帙而攻万瘥。代冥冥力。故耳目递贵于方舆之内。所谓朝宓轩而参元宰者。万氏于此道至焉哉。广嗣者弓皇皇焉。而几得之。已痘者治皇皇焉。而几得之。其危而不可必者。

屡屡也。斯书成人之命。所必欲得者。无不得之于万氏。则非龙之诡。而甘脆之可递尝也。

手授其徒。命曰家秘。不佞奄有赤子之邦。不以广而氏者。无以得之于天矣。不佞又不以归万氏。而归

形气发微论

大哉医乎。其来远矣。粤自混沌既判。洪荒始分。太阳之轻清者。以气而上浮者为天。

之重浊者。以形而下凝者为地。天确然而位乎上。地焕然而位乎下。于是阳之精者为日。东升而西坠。阴之精者为月。夜见而昼阴。两仪立矣。二曜行焉。于是玄气凝空。水始生也。

赤气炫空。火始生也。苍气浮空。木始生也。素气横空。金始生也。黄气际空。土始生也。

五行备。万物生。三才之道着矣。是以人之生也。禀天地之阴阳。假父母之精血。交感凝结。以为胞胎也。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始自襁褓。以至龆龄。迨其成童。与夫壮年。岂易然哉。故一月之原。有白露之称。三月之胚。有干桃花之譬。及其三月。则先生右肾而为男。

阴包阳也。先生左肾而为女。阳包阴也。其次肾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以生其胜己者。肾属水。故五脏由是为阴。其次心生小肠。小肠生大肠。大肠生胆。胆生胃。胃生膀胱。膀胱生三焦。以生其己胜也。小肠属火。六腑由是为阳。其次三焦生八脉。八脉生十二经。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丝络。一百八十丝络生一百八十缠络。一百八十缠络生三万四千经络。三万四千经络生三百六十五骨节。生三百六十五大穴。三百六十五大穴。

生八万四千毛窍。则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身皆备矣。所谓四月形像具。五月筋骨成。六月毛发生。七月则游其魂儿能动其左手。八月游其魄。儿能动其右手。九月三转身。十月满足母子分。其中有延月生者。必生贵子。不足日月生者。必生贫贱之人。诞生之后,有变蒸之热。

长其精神。壮其筋骨。生其意志。变蒸已毕。一岁期焉。齿生发长。神志有异于前也。故曰。齿者肾之余也。爪者筋之余也。神者气之余也。吁。人身之难得也如此哉。方其幼也。有如水面之泡。草头之露。气血未定。易寒易热。肠胃软脆,易饥易饱。为母者调摄不得其宜。必不免吐泻惊疳之病矣。及其长也。嗜欲既开。不能修养。是以六气逆侵于其外。七情交战于其中。百忧累其心。万事劳其神。一融之气,安能无病焉。小儿之疮疹。大人之伤寒。

尤其甚也。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亦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原病论

夫小儿者。幼科也。初生曰婴儿。三岁曰小儿。十岁曰童子。儿有大小之不同。病有浅各异。观形察色之殊。望闻问切之间。若能详究于斯。可竭神圣工巧者矣。盖望者鉴貌辨其色也。假如面部左腮属肝。右腮属肺。额属心。鼻属脾。颧属肾。肝病则面青。肺病则面白。心病则面赤。脾病则面黄。肾病则面黑。是乃望而知之也。闻者听声知其证也。假如肝病则声悲。肺病则声促。心病则声雄。脾病则声缓。肾病则声沉。此属于脏。又大肠病则声长。小肠病则声短。胃病则声速。胆病则声清。膀胱病则声微。此属于腑。是乃闻而知之也。

问者问病究其原也。假如好食酸则肝病。好食辛则肺病。好食苦则心病。好食甘则脾病。好食咸则肾病。好食热则内寒。好食冷则内热。是乃问而知之也。切者切脉察其病也。假如小儿三岁以下。有病。须看男左女右手虎口三关。从第二指侧。第一节名风关。二节名气关。

三节名命关。辨其纹色。紫者属热。红者属寒。青者属风。白者疳病。黑者中恶。黄者脾之困也。色见红者可治。色黑则危矣。若见于风关为轻。气关为重。过于命关。则难治矣。至三岁以上。乃以一指按寸关尺三部。常以沉实七至为率。添则为热,减则为寒。浮洪风盛。

数则多惊。沉迟为虚。沉实为积。是乃切而知之也。大抵小儿之病。大半胎毒。而小半于伤食也。其外感风寒之疾十一而已。盖小儿之在胎也。母饥亦饥。母饱亦饱。辛辣适口。胎气随热。情欲无节。或喜怒不常。皆能令其子受患。其为母者,胎前既不能谨节。产后尤不能调护。是以唯务姑息。不能防微杜渐。或未满百。而遂与酸咸之味。或未及周岁。而辄与肥甘之物。百病由是而生焉。且小儿脾胃。本自娇嫩。易于伤积。乳食伤胃。则为呕吐。乳食伤脾。则为泄泻。吐泻既久。则变缓惊。或为肝病。食乳停积。则生湿痰。痰则生火。痰火变作。则为急惊。或成喉痹。痰火结滞。或成痛吊。或为喘嗽。又如胎寒者,禀受有病也。脐风撮口者。胎元有病也。鹅口口疮者。胃中有湿热也。重舌木舌者。脾经有实火也。走马牙疳者。气虚实热也。爱吃泥土者。脾脏生疳也。胎惊夜啼者。邪热乘心也。变蒸发热者。胎毒将散也。丹毒者。火行于外也。蕴热者。火积于中也。中恶者。外邪乘也。睡惊者。

内火动也。喉痹者。热毒也。眼痛者。火盛也。脓耳者。肾气上冲也。鼻寒者。风邪在胃也。头痛者。热毒攻也。脐痛者。风湿中也。尾骨痛者。阴虚痰也。诸虫痛者。胃气腐也。阴肿疝气者。寒所郁也。盘肠气者。冷所搏也。脱肛者。大肠虚滑也。遗溺者。膀胱冷弱也。

尿浊者。湿滞脾胃也。便血者。热传心肺也。下淋者。膀胱郁热也。吐血者。荣卫气逆也。

小便不通者。有阴有阳也。大便闭结者。有虚有实也。解颅鹤膝者。胎元不全也。行迟发逆者。气血不充也。龟胸者。肺热胀满也。龟背者。邪风入脊也。语迟者。邪乘心也。齿迟者。肾不足也。疟者。膈上痰结也。痢者。腹中食积也。咳嗽者。肺伤风也。喘急者。痰气盛也。心痛者。虫所啮也。腹痛者。食所伤也。内伤发热。则口苦舌干也。外感发热。则鼻塞声重也。腹胀者。脾胃虚弱也。水肿者。土虚火旺也。黄胆者。脾胃湿热也。斑疹者。阴阳毒瓦斯也。自汗者。气虚也。积者有常所。有形之血也。聚者无定位。无形之气也。胃者主纳受。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也。惊疳积热者。小儿之常病也。望闻问切。医家之大法也。

若夫疗病用药。如箭中鹄心。则又可以心悟。而不可以言传也。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斯言得之矣。

入门审候歌

观形察色辨因由。阴弱阳强法硬柔。若是伤寒双足冷。要知有热肚皮求。鼻冷便知是疮疹。耳冷应知风热证。浑身全热是风寒。上热下冷伤食病。

观面部五脏形歌

心经有冷目无光。面赤须知热病当。赤在山根惊四足。积看虚空起阴阳。肝经有冷青。有热肩胞赤亦临。发际白言惊风入。食仓黄是积果深。脾冷应知面色黄。三阳有白热为殃。青居发际生惊候。唇口皆黄是积伤。肺经面白冷为由。热赤人中及嘴头。青在山根惊四足。热居发际积为仇。面黑应知肾肠寒。食仓红是热须看,风门黄可言风入。面目微沉于两

观面部五色歌

面赤为风热。面青惊可详。心肝形见此。脉症辨温凉。脾怯黄疳积。虚寒白光。

若逢生黑气。肾败命虚亡。

三关脉纹变见歌

鱼刺惊风证莫疑。气关疳病热相随。命关见此为难治。此是肝家传到脾。初节悬针。气关脉热更堪疑。三关直透黄泉近。此症须知是慢脾。水字生惊肺受风。气关鸣嗽积痰攻。医人仔细辨虚实。出命惊疳火症凶。乙字惊风肝肺随。气关形见发无时。此形若直命关上。不久相将作慢脾。曲虫为候主生疳。若见气关积秽肝。直到命关为不治。须知心脏已传肝。双环肝脏受疳深。入胃气关吐逆临。若是命关为死候。枉教医人免(苦)劳(费)心。流珠形见死来侵。面上如斯亦不深。纵有神丹不可救。医人仔细更叮咛。

小儿正诀指南赋

小儿方术。号曰哑科。口不能言。脉无所视。唯形色以为凭。竭心思而施治。故善养子似养龙以调护。不善养子者。如舐犊之爱惜。爱之愈深。害之愈切。乍头温而足冷。忽多啼而乱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此无脉之风门。以补造化之不及。肠胃脆薄兮。饮食易伤。

筋骨柔弱兮。风寒易袭。父母何知。看承太重。重绵浓褥。反助阳以耗阴。流放饭。总败脾而损胃。闻异声。见异物。失以提防。深其居。简其出。固于周密。未期而行立兮。喜其长成。无事而喜笑兮。谓其聪明。一旦病生。而人心戚。不信医而信巫。不求药而求鬼。此人事之不修。谓天命之如此。欲观气色。先分部位。左颊青龙属肝。右颊白虎属肺。天庭高而离阳心火。地阁低而坎阴肾水。鼻在中而脾土为通气。观乎色之所见。知乎病之所起。又况脾应乎唇。肺通于鼻。舌乃心苗。泪为肝液。胃流注于双颐。肾开窍于两耳。爪则筋之余。而脾为之运。发则血之余。而肾为之主。脾司手足。肾运齿牙。苟五脏之或衰。即所属之先毙。凡观乎外。必知其内。红气现而热蒸。青色露而惊悸。如煤之黑兮。中恶之因。似橘之黄兮。脾虚之谓。白乃疳劳。紫为热极。青遮口角难医。黑掩太阳不治。年寿赤光。多生脓血。山根青黑。频见灾危。虽察色以知乌。岂按图而索骥。朱雀贯于双瞳。火入水乡。青龙达于四白。肝乘肺位。泻痢而带伤须防。咳嗽而拖蓝可忌。疼痛方殷。常面青而唇撮。惊风欲发。先颜赤而目直。火光焰焰。外感风寒。金气浮浮。中藏癖积。乍黄乍白兮。疳热连绵。又赤又青兮。风邪紧急。察之若精。治之得理。鸦声鱼口。枉费精神。肉折皮干。空劳心力。气色改移。形容变易。气乏兮囟门成坑。血衰兮头毛作穗。眼生眵泪兮肝风目。口流痰涎兮。脾冷滞积。面目虚浮。定腹胀而气喘。眉毛频蹙。则肚痛以多啼。蛔出兮脾胃将败。疮兮肛藏先亏。苟瞑眩而弗瘳。纵神仙而何益。手如数物。肝风将发。面若涂朱。心火以炽。坐卧欲冷兮。烦热之攻。伸缩就暖兮。风寒之畏。肚大脚细。脾欲困而成疳。眼瞪口张。热已危而必毙。弄舌脾热。解颅肾惫。重舌木舌。虚热积于心脾。哽气喘气。实火浮于脾肺。龈宣臭露。必是牙疳,哺露丁奚。多缘食积。唇干作渴。肠鸣自利。夜啼分为四症。变蒸周于一年。心热欲言而不能。脾虚无时而好睡。病后失音肾怯。咳嗽失音肺病。肚痛而清水流出者虫。腹痛而大便酸秽者积。口频欠而肝虚。舌长伸而火炽。龟背兮肾风入于骨髓。龟胸兮肺火胀于胸膈。鼻干黑燥。火盛金衰。肚大青筋。木强土坏。丹瘤疮疥。皆胎毒之流连。吐泻疟痢。乃食积之沾滞。不能吮乳者。热在心脾。常欲俯卧者。热蒸肠胃。喜视灯火。烦热在心。爱吃泥土。疳热在脾。腹痛寒侵。口疮热积。脐风忌一腊。火丹畏一周。

惊自热来。痫因痰至。吐泻而精神耗散则危。疟痢而饮食减少心瘁。惊本心生。风因肝致。

搐分左右。症有顺逆。药分补泻。病有虚实。急惊者。由于积热之深。凉泻便宜。慢惊者。

得于大病之后。温补为贵。头摇目窜而气喘兮。上工莫医。口噤鼻张而足凉兮。灵丹何济。

闭目兮无魂。狂叫兮多祟。不知吞吐者死。反加闷乱者危。既明症候。须知调理。胎毒兮甘草黄连。食积兮白术枳壳。急掠搐掣。以导赤泻青。慢惊螈。以补中益气。集圣治疳。备急去积。抱龙丸化痰镇惊。胃苓丸补中开胃。夜啼兮退热凉心。晡热兮养血升提。理中主泻。香连止痢。积热不除。凉惊丸大有神功。沉寒难瘳。养脾丸最为秘密。痰火攻兮三黄丸。

谷下兮一粒金。柴芩治疟。月蝉消痞。潮热金花。咳嗽玉液。疮疥胡麻。丹瘤凉膈。吐泻而渴兮。白术可投。烦热而渴兮。益元为最。丹疹兮消毒。腹痛兮脾积。鼻衄咳血茅花。木舌重舌针刺。口疮不愈者洗心。腹胀不食者平胃。五拗治啼。四苓利水。退黄消肿。胃苓加减以堪行。破积安虫。集圣从容而可治。大抵小儿易为虚实。调理但取其平。补泻无过其剂。

尤忌巴牛。勿多金石。辛热走气以耗阴。苦寒败阳而损胃。如逢食积。解之不可或迟。若过虚羸。补之尤为至急。才少俄延。便成劳毙。

胎疾

小儿自初生至周岁有疾者。皆为胎疾。

气。阳也。血。阴也。人之有生。受气于父。阳之变也。成形于母。阴之合也。阴阳变成其身。身之中形藏四。头面一也。耳目口鼻二也。手足三也。皮肉筋骨四也。神藏五。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是也。凡九藏者。皆父母一体而分者也。形拘于一偏。而不能相通者。阴之静也。神随感而动者。阳之动也。儿之初生。只是一块血肉耳。虽有形而无所用。虽有五脏。而无其神。犹空藏也。至于变蒸之后。皮肉筋骨。以渐而坚。声色臭味。以渐而加。志意智能。以渐而发。知觉运动。而始成童。此天地生物之心。至诚不息也。有因父母禀受所生者。胎弱胎毒是也。胎弱者。禀受于气之不足也。子于父母。一体而分。如受肺之气为毛皮。肺气不足。则皮脆薄怯寒。毛发不生。受心之气为血脉。心气不足。则血不华色,面无光彩。受脾之气为肉。脾气不足。则肌肉不生。手足如削。受肝之气为筋。肝气不足。则筋不束骨。机关不利。受肾之气为骨。肾气不足。则骨软。此胎禀之病。当随其藏气求之。肝肾心气不足。宜六味地黄丸主之。脾肺不足者。宜参苓白术丸主之。

子之羸弱。皆父母精血之弱也。所谓父强母弱。生女必羸。父弱母强。生男必弱者是也。故儿有头破。颅解。神慢。气少。项软。头倾。手足痿弱。齿生不齐。发生不黑。行走坐立。

要人扶掖。皆胎禀不足也。并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胎毒者。精血中之火毒。即命门相火之毒。命门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也。观东瘤之论。丹溪胎毒之论。治法可见矣。古方有解毒之方。如黄连甘草法。又有育婴解毒延龄丹。皆良方也。予新立一方。用丹溪三补丸方。苓连半生用半酒炒。甘草半生半炙各等分为末。雪水丸麻子大。朱砂雄黄为衣。名曰生熟解毒丸。小儿日与食之佳。

有胎毒所生者。如虫疥流丹。浸淫湿疮。痈疖结核。重舌木舌。鹅口口疮。与夫胎热胎黄胎惊之类。儿之初生。有病多属胎毒。如一腊之脐风。百之痰嗽。难治。恰半岁而真搐者凶。未一岁而流丹者死。是也。况初生之儿。肠胃薄小。血气未充。药石则难进也。荣卫微弱。筋脉未实。针灸则难用也。业幼科者。慎毋忽诸。

一小儿丹发于脸。眼中红肿。手不可近。三日死。

一小儿生下一月后。遍身虫疥浸淫湿烂。其皮如脱。日夜啼。忽一日。其疮尽隐。发搐或问。胎禀不足之证。得于父母有生之初。如何医得。予曰。诸器破损者。尚可补之。

胎弱者。不可补之乎。贵得其要也。夫男女之生。受气于父。成形于母。故父母强者。生子亦强。父母弱者。生子亦弱。所以肥瘦长短。大小妍媸。皆肖父母也。儿受父母之精血以生。凡五脏不足者。古人用地黄丸主之。或曰。五脏不足。而专补肾何也。曰。太极初分。天一生水。精血妙合。先生两肾。肾者五脏之根本。经曰。植木者必培其根。此之谓也。

或问胎毒之说。予曰。先贤论之详矣。盖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胎之欲也。

火也。故思虑之妄。火生于心。恚怒之发。火生于肝。悲哀之过。火生于肺。酒肉之餍。火生于脾。淫佚之纵。火起于肾。五欲之火。隐于母血之中。即是毒也。男女交媾。精气凝结。毒亦附焉。此胎毒之原也。如谓儿在母腹。饥则食母之血。渴则饮母之血。及其破胎而出。口有余血。拭之不净。咽下腹中。是谓胎毒。斯言也。一人倡之。百人和之。未有辩之者。此书之不可尽信也。胚胎资始。父精所生。身体资生。母血所养。是水珠露花。男女渐分,毫发筋骨。形象斯具。诞弥厥月。气足形全。乃破胎而生矣。初在母腹之时。如鸟之雏。

伏于卵壳之中。何所饮食也。口内之血。乃母临产。恶露渍入口中。未必是母腹中所衔之血也。既云咽下腹中。则入于大肠界。从大便出矣。安得留一儿颈细。其父尝问于予。可养何如。予曰。颈者头之茎也。颈细则不能任元。在父母调养之。八岁后再议。至五岁死。

一儿解颅。未一岁认字念书。父母甚爱之。予曰。此儿胎禀不足。肾虚颅解。真阳弱矣。聪慧早发。真阳泄矣。恐遗父母忧。未一岁而发搐死。

一儿周岁后多笑。予曰。此儿难养。父问其故。予曰。肾为水。心为火。水阴火阳。阴常不。待人引之而笑者。此有情也。见人自笑者。此无情也。后以痘疮而死。

一儿头缝四破。皮光而急。两眼甚小。予曰。脑者髓之海也。肾主骨髓。中有伏火。故髓热而头破。额颅大而眼楞小也。宜服地黄丸。父母不信。至十四岁而死。

一儿发搐。五日不醒。药石难入。予针其三里合谷人中而醒。父母喜曰。吾儿未出痘疹。愿。可保无事。若在近年不敢许。次年果以痘疹死。

一儿四岁。出痘时颈软头倾。不能自举。予谓其父曰。此儿胎禀不足。疮毒正发。壮火食气。亟补元气。使痘易发易压。幸而保全。再补其阴。不然恐难出二八数也。乃大作调元汤。

连服之获安。

有三因所生者。衣太浓则热。太薄则冷。冷热之伤。此外因也。乳多则饱。乳少则饥。

之伤。此内因也。客忤中恶。坠仆折伤。此不内不外因也。若顺乎天时。适其寒温。则不伤冷伤热矣。慎择乳母。节其饮食。则不伤饥饱。调护之久。爱惜之深,必无纵弛之失也。慎勿使庸医。妄投汤药。误儿性命。


脐风

治未病。脐在两肾之间。任冲督脉之所系也。儿之初生。断脐护脐。不可不慎。故断脐。隔衣咬断者。上也。以火燎而断之。次也。以剪断之。以火烙之。又其次也。护脐之法。

脐既断矣。用软布缠裹。待干自落。勿使犯去也。三朝洗儿。当护其脐。勿使水渍入也。脐落之后。当换抱裙。勿使尿湿浸及脐中也。如此调护。则无脐风之病。所谓上工治未病。十得十全也。

治初病。儿生旬日之后。脐风为恶病也。凡觉小儿喷嚏多啼。此脐风欲发之候。急抱小明处。审视口中上。有泡如珠如米。或聚或散。此病根也。其色白者初起也。黄者久也。可用银挖耳。轻手刮出。煎甘草薄荷汤拭洗之。预取桑白皮汁涂之。自此日日视之。有则去之。不可因循。以贻后祸。所谓中工治初病。十全六七也。

治已病。不知保护于未病之先。不知调护于初病之日。其泡子落入腹中。变为三证。一曰撮口。二曰噤风。三曰锁肚。证虽不同。皆脐风也。撮口证儿多啼。口频撮者。此脐腹痛也。

可用雄黄解毒丸。加乳香没药各五分。丸如黍米大。每服五丸。竹沥生姜自然汁送下。利去恶涎良。外用蕲艾炒熟杵烂。护其脐。频换。使暖温之气不绝也。不乳者不治。

噤风证。牙关紧急。不能吮乳。啼声不出发搐者。不治。锁肚证。脐突青肿。肚腹胀青筋浮露。大便涩不通者。不治。或问脐风三证。古人有方。何谓不治。予曰。一腊之内。谓初生八日。草木方萌。稍有触犯。即便折伤。经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故噤风者。乳食不得入。则机废于上矣。锁肚者。便溺不得通。则机废于下矣。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者。是也。神出机息。虽有神丹。不可为也。岂蜈蚣蚕蝎诸毒药之可治耶。

一小儿生后三日。啼哭不乳。予视其证非脐风。乃脐腹痛也。取蕲艾杵烂。火上烘热。

掩其脐上。以帛勒之。须臾吮乳而不啼矣。

一小儿生八日。喷嚏多啼。请予视。予曰。此脐风也。视其上果有泡。色变黄矣。乃挖耳刮去之。其父惨然。爱惜之心见于形色。故去之未尽也。有老妪闻之。急使婢女告其父。当急去之。其言迫切。父益惧。自取银挖耳刮之不惜也。遣人告予。予回书曰。旬日后当发惊风。后果病。迎予治之。许浓报。且泣曰。予三十六岁得此一子也。予曰。无伤。投以至圣保命丹而愈。

变蒸

变蒸非病也。乃儿长生之次第也。儿生之后。凡三十二日一变。变则发热。昏睡不乳。

非病也。恐人不知。误疑为热而汗下之。诛罚无过。名曰大惑。或误以变蒸得于胎病中者。

或曰。儿之生也。初无变蒸。既生之后。当以三十二日一变。至于三百八十四日之后。又无变者。何也。曰。初无变蒸者藏诸用。阴之阖也。中有变者显诸仁。阳之斗也。终无变者。

阴阳阖辟之机成。故不复蒸也。故儿之初生。语其皮肉。则未实也。语其筋骨。则未坚也。

语其肠胃。则谷气未充也。语其神智。则未发开也。只是一块血肉耳。至于三百八十四日。

然后脏腑气足。经络脉满。谷肉果菜。以渐而食。方成人也。

或曰。变蒸之日。必以三十二日者。何也。曰。易传云。之为易。易者。变易也。不易。不足以见天地生物之心。人有五脏六腑。以配手足十二经络。腑属阳以配阳卦三十二。

脏属阴以配阴卦三十二。取其一脏一腑。各以三十二日一小变。六十四日一大变。阳卦之爻。一百九十二。合岁并闰月。凡三百八十四爻。所以变蒸一期之日。三百八十四。以应六十四卦爻之数也。或曰。三十二日一小变。六十四日一大变。所生者何物也。所生之物。亦有说欤。曰。形既生矣。复何生也。所生者。五脏之知觉运动也。故初生三十二日一变。生足少阴肾癸水。肾之精也。六十四日二变。生足太阳膀胱壬水。而肾与膀胱一脏一腑之气成矣。此天一生水也。水之精为瞳子。此后始能认人矣。九十六日三变。生手少阴心丁火。一百二十八日四变。生手太阳小肠丙火。而心与小肠一脏一腑之气足矣。此地二生火也。火之精为神。此后能嬉笑矣。一百六十日五变。生足厥阴肝乙木。一百九十二日六变。生足少阳胆甲木。而肝与胆一脏一腑。受气足而神合矣。此天三生木也。木之精为筋。此后能坐矣。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手太阴肺辛金。二百五十六日八变。生手阳明大肠庚金。而肺与太阳一脏一腑之气足矣。此地四生金也。金之精为声。此后始能习人语矣。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足太阴脾己土。三百二十日十变。生足阳明胃戊土。乃脾胃一脏一腑之气足矣。此天五生土也。土之精为肉。脾胃主四肢。此后能匍匐矣。三百五十二日十一变。生手厥阴心包络。三百八十四日十二变。生手少阳三焦配肾。肾主骨髓。自此能坐能立能行矣。变蒸已足。形神俱全矣。正如蚕之眠。不如是不足成人矣。凡一变之过。则筋骨手足以渐而坚。知觉运动以渐而发。日异而月不同。曰变者。变易也。曰蒸者。发热也。祖训云。变蒸虽是胎病。非胎热胎毒可比矣。此少阴生长之气。发育万物者。儿之强者。虽有是病不觉。气弱者始见。如变后形体渐长。知识渐增。反为无病儿也。故无治也。古方黑子散。姑置之可也。其间或有未及期而发热者。或有变过热留而不除者。抑有他故。须详察之。如昏睡不乳。则不须治。

待其自退。

变蒸兼证

变蒸之时。有外感风寒者。宜发散。惺惺散主之。按摩法亦可用也。有内伤乳食者。宜导。胃苓丸生之。轻则节之可也。有被惊吓及客忤者。安神丸至圣保命丹。如变蒸而后发病。以治病为主。慎勿犯其胃气。咳嗽。甘草桔梗汤加阿胶。吐泻。理中汤加藿香叶。惊风。

琥珀抱龙丸。泻青丸。导赤散。如受病后而变蒸。以养正补脾为主。钱氏异功散加对病之药。惺惺散。四君子汤加苏叶。加防风。

湖广按察司宪长。有子九月发热。恐是痘疹。差人来取予。往视之。非痘。是变蒸也。

。何以辨之。予曰。以日计之。有当变蒸之期。以证察之。亦无痘疹之症。公问。痘何证也。予曰。痘者五脏之液毒也。故五脏各见一证。呵欠惊悸心也。项急顿闷肝也。咳嗽喷嚏肺也。吐泻昏睡脾也。身体皆凉肾也。今公子无之。知非痘。乃变蒸将退也。次日果安。公喜曰。汝术甚精。赠以白金五两。应付而归。

本县胡正瞿。有子二月。发热不乳。予见之。虽似变蒸非变蒸。时乳母皆肥健。必因伤乳发热也。令损之。次日热退而安矣。

急惊风证

脐风发搐者难治。

初生月内。非脐风证。发搐者。此胎惊也。宜至圣保命丹。金银磨水送下。

或用全蝎一枚。薄荷叶包。炙为末。朱砂末三分和匀。猪乳调服。

常发者。名胎痫。不可治也。如变蒸发热甚。发搐者。只用导赤散泻青丸主之。效。

疮疹未出发搐者。此吉兆也。宜用导赤散煎调朱砂服之。效。或将靥发搐者。凶兆也。

气攻心。宜急解救之。用真牛黄脑子各一分朱砂末五分和匀。猪尾尖血和丸小粟粒大。每一丸。灯草煎汤化下。

丹瘤发搐。视其先后何如。先发丹后发搐者不治。此胎毒自外入里也。先发搐后发丹。

此名惊丹可治。此胎毒自内而外也。宜用大连翘饮主之。

连翘(一钱)瞿麦(一钱)滑石(一钱)车前子(一钱)大力子(一钱炒)赤芍(一钱)木二钱)荆芥穗(一钱)蝉蜕(一钱)上为细末。再加大黄。灯心水煎。

虫疥浸淫疮入腹。发搐。难治。急用雄黄解毒丸。升麻煎汤下。疮再发。儿搐止者吉。

发搐。视其病之新久。如初咳嗽时。痰盛气促。连声不止。而不能治。发搐者。宜葶苈丸。

苏叶煎汤下。利去其痰。咳止搐亦止矣。如久嗽不止者难治。宜用小阿胶散。服五分至一钱。煎去渣灌下。如发搐后变嗽者。此风邪入肺也。宜人参荆芥散再发之。

陈皮(去白)荆芥穗桔梗半夏桂枝细辛木通甘草(炙)杏仁(去皮尖)上各等分。水煎姜引。

泄痢发搐。如先吐泻。或痢疾久不止。以致脾胃虚弱者。此慢惊风也。难治。如先发搐发泄痢者。此因发搐之时。多用利惊下痰之药。或多用寒凉之药。伤其胃气。泄痢不止。宜补涩之。钱氏异功散。加木香砂仁肉豆蔻诃子肉为末。山药粉糊丸。米饮水调之。

疟疾发搐。疟作热时发搐者。此宜截去其疟。疟止搐亦止矣。小柴胡汤加常山槟榔乌梅日服。以截其疟。发过服辰砂五苓散。以定其搐。神效。如发搐后变疟者。此脾风之证也。

宜平疟养脾丸主之。

蕲水李中庵。吾婿也。一儿未周岁。因伤食发疟。间一日一发。在子丑时。疟发搐亦发发时切牙呻唤。大便黄绿。努黄而出。用口吮母口。得乳即止。疟后汗出心下跳。腹中鸣。

退后顶上有小热。其父母爱惜之心。疟退搐退。则喜而称愈。疟搐俱发。则忧惧不胜。其母又不禁口。病未十日成疳矣。面色白。囟陷发疏。儿渐羸瘦,请予治之。予曰。此儿先受暑湿。暑则为疟。湿则为痰。又伤饮食。助其暑湿之邪。暑则伤心。湿则伤脾。暑生热。湿生痰。脾土一衰。肝木随旺。疟曰食疟。疳曰食疳。当从虚治。且大哭手撤。皆肝胆之病。

子时属胆。切牙者心肝俱热也。肝木心火。子母病也。大叫哭者。肝病也。呻唤者。肾病也。肾水肝木。母以子病也。肝者厥阴风木也。心跳者。少阴君火也。水火相搏。则内作搐。

故大便努黄而出。用口吮母之口。此内热作渴也。儿口不能言。得乳自解。汗出者。初发之时。邪气拂郁。及其退而有汗。此真气外泄也。故治疟之法。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有汗要无汗。养正为主。此儿汗泄于外。便泄于内。心下跳。腹中鸣。皆火盛证也。肝胆从火治。此其法也。退后顶热。儿顶出颠。亦厥阴肝经之脉也。予制一方两治之。于平疳止搐方中加治疳之药。于补脾消疟方中。加止搐之药。调理五日。疟搐俱止。儿亦渐肥。而疳瘦除矣。附其方于下。其平疳止搐加减于当归龙荟丸。用归身人参炙甘草柴胡川芎各一钱。青皮芦荟木香各七分。胆草酒洗栀仁各五分。半夏大者三个。一本有黄芩陈皮神曲糊丸黍米大。

每服二十五丸。寅卯时竹叶煎汤下。治疟补脾。加味参苓白术散。人参黄蜜炙归身九肋鳖甲使君子白芍药酒炒各一钱。炙甘草青皮去白各八分。浓桂泽泻木香夜明砂柴胡各五分。陈皮七分。一本有干蟾莲肉共碾末。山药糊丸粟米大。每服三十丸。巳戌二时服。炒米汤下。

乳母服加味四物汤。当归川芎赤芍药生地黄柴胡升麻麦门冬木通黄芩酒炒桔梗各五分。薄荷叶七分。灯草水煎服。

急惊风变证

急惊风变成痫者。此心病也。心主惊。惊久成痫。盖由惊风既平之后。父母玩忽。不以。使急痰停聚。迷其心窍。或一月一发。或半年一发。或一年一发。发过如常。近年可治。

久则不可治矣。宜服如神断痫丸治之。

黄连(五钱)白茯苓(三钱)石菖蒲(三钱)胆星(一钱)珍珠(一钱)铁花粉(一钱)朱砂(飞三钱)甘遂(五分)上为细末。粟米粉煮糊。入猪心血三枚同杵匀。为丸如弹子大。每一丸。取心一枚。切开两片。入药在内。线扎定。水煮熟。分三服。本汤送下。

一儿三岁。病惊风后。未服豁痰安神之药。自后成痫。每发之时。面色青黑。两目连札如嚼物。涎出于口。昏眩仆地。当欲发之状。即以手探其口中。以吐其涎。如此调理。至七岁不作矣。

一儿四岁。病惊已绝。予用针刺其涌泉一穴而醒。自此惊已不发。予谓其父曰。此惊虽。未服豁痰之药。若不早治。恐发痫也。父母不信。未及半年。儿似痰迷。饮食便溺。皆不知也。时复昏倒。果然成痫病。其父来诉曰。不信先生之言。诚有今日之病。愿乞医治。不敢忘报。予乃问其子。尔病发时。能自知乎。子曰。欲昏则发。乃作钱氏安神丸加胆草服之。教其父曰。尔子病将发时。急掐两手合谷穴。如此调治。一月而安。

急惊风成瘫者。肝主风。风淫末疾。故惊风之后。有手足瘫痪而不能举者。此血虚不能养筋故也。宜地黄丸加当归牛膝川独活肉桂为丸服之。

一女子十四岁。病惊风后。右手大指次指。屈而不能伸。医用羌活防风天麻全蝎僵蚕蝉诸风药治之。病益甚。予叹曰。彼庸医也。不知手足不随。血虚也。伸而不能屈者。筋弛长也。屈而不能伸者。筋短缩也。皆血虚不能养筋之证也。手大指者。太阴肺经之所主。手次指者。阳明大肠之所主。肺与大肠皆属燥金。此血燥之象也。一切风药助风生燥。故血转虚而病转盛。口授一方。用黄人参天麦门冬生熟地黄当归各等分。官桂减半为引经。横行手指之端。共为末。炼蜜丸芡实大。每一丸。食后汤化下。

一小儿惊风后。右手僵硬。五指拳曲。不能举物。兼口角流涎。语言謇涩。予曰。此脾有湿痰。脾不足而肝木乘之。不可治也。

原标题:幼科发挥
上一篇:幼科类萃下一篇:幼科折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