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膳食养生 > 正文

什么是祛湿剂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20/7/14
导读: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用以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统称祛湿剂。祛湿剂属八法中的“消法”范畴。湿邪来源有内、外之分。外湿为病,多因冒雨涉水,久处湿境,天雨湿蒸,感受湿邪,正不胜邪,致使湿邪从皮毛、经络侵入人体,常伤及肌表经络,其发…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用以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统称祛湿剂。祛湿剂属八法中的“消法”范畴。


湿邪来源有内、外之分。外湿为病,多因冒雨涉水,久处湿境,天雨湿蒸,感受湿邪,正不胜邪,致使湿邪从皮毛、经络侵入人体,常伤及肌表经络,其发病常见恶寒发热,头涨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水肿等;内湿为病,多因恣食生冷,酒酪过度,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所致,以脏腑为病居多,且常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其发病常见胸脘痞闷,腹胀纳少,呕恶泄利,黄疸,淋浊,足跗水肿等。然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表湿可以影响脏腑,里湿亦可波及肌肤,故外湿内湿为病,有时相兼互见。


湿邪为病,所犯部位有上下表里之分,况体质有虚实强弱之别,故病情有寒化与热化之异,以及偏虚俯实之别。若湿邪在上在外者,可表散微汗以解之;在内在下者,可芳香苦燥以化之,或甘淡渗利以除之;从寒化者,宜温阳化湿,从热化者,宣清热祛湿。体虚湿盛者,又当祛湿与扶正兼顾。根据治法与功用的不同,本方剂分为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五类。


1、燥湿和胃剂


燥湿和胃剂,适用于湿浊内盛,脾胃失和所致的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等证。此类方剂,常以苦温燥湿或芳香化湿之品,如藿香、苍术、白豆蔻、陈皮等药为主组成。代表方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2、清热祛湿剂


清热祛湿剂,适用于湿热外感或湿热内盛,以及湿热下注所致的暑湿、湿温、黄疸、热淋、霍乱、痢疾、痿痹等病证。清热祛湿剂常以清热利湿药,如茵陈、滑石、通草、薏苡仁或清热燥湿药,如黄连、黄芩、黄柏等为主组成。代表方如茵陈蒿汤、三仁汤、甘露消毒丹、八正散。


3、利水渗湿剂


利水渗湿剂,适用于水湿内盛所致的蓄水、水肿、癃闭、淋浊、痰饮、泄泻等病证。此类方剂主要有通利小便的作用,前人所谓:“治湿不治小便,非其治也。”正是对此而言。利水渗湿剂常以淡渗利湿药,如茯苓、猪苓、泽泻等为主配伍组成。代表方如五苓散、防己黄芪汤等。


4、温化水湿剂


温化水湿剂,适用于阳虚气不能化水或湿从寒化所致的痰饮、水肿、痹证、脚气等病证。此类方剂主要由温阳药与利湿药,如桂枝、白附子、茯苓、白术、革薢等为主配伍组成。代表方如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萆薢分清饮。


5、祛风胜湿剂


祛风胜湿剂,适用于风寒湿邪外袭肌表所致的头痛,身体重痛,或风湿着于筋骨所致腰膝顽麻痹痛,以及脚气足肿等证。祛风胜湿剂常用祛风胜湿药,如羌活、秦艽、独活、防风等为主组成。由于风寒湿邪容易导致气血瘀滞,痹痛日久往往损及肝肾,伤及气血,故本类方剂组成时,常须配伍养血活血、益气扶正或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之药,如当归、川芎、人参、甘草或桑寄生、杜仲、牛膝等。代表方如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


湿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其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极为密切,所谓人身之中,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温肾则能行水,使水能化气;健脾则能化湿,使水有所制;肃降肺气,则使水道通调。三焦、膀胱亦与水湿代谢相关。三焦气阻则决渎无权,膀胱不利则小便不通,所以在针对水湿病证的治疗上,应密切联系脏腑。


此外,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易于阻滞气机,故祛湿剂中,常配用理气药以求“气化则湿也化”。祛湿剂多由辛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组成,易于耗伤阴津,故对素体阴虚津亏者不宜使用,病后体弱及孕妇水肿者,也当慎用。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原标题:什么是祛湿剂
上一篇:平胃散
相关文章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