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脏腑养生 > 正文

简单的脾胃保健法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5/10/20
导读:运动对于保持身体健康有很多的益处,对于脾胃的养护同样有诸多好处。《黄帝内经》中记载“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运动对于保持身体健康有很多的益处,对于脾胃的养护同样有诸多好处。《黄帝内经》中记载“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中医称脾胃为“水谷之海”,脾胃健旺,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而久坐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脾胃气机呆滞,运化功能失调;长期久坐还会引起消化不良、便秘、痤疮等病症。所以,要想脾胃安和,可以学一些简单的保健方法。

【“肠道体操”——扭着走】

扭动身体好比对腹腔进行按摩,可以加强内脏功能,特别是肠胃的蠕动,促进营养的吸收和废物的排出。对肠胃功能失调、消化不良、便秘的人有较好的疗效。具体做法是,走路时加大腰和胯部的转动幅度,让身体在行走中有节奏地扭动起来,初学者可以尝试像模特一样走走“猫步”,从中可以学习和体会转动胯部的感觉。运动强度可根据自身情况决定,一般坚持走上500米,就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注意在运动前要做准备活动,充分活动腰部;行走时扭动的幅度不宜太大,应逐步加

大摆动的幅度;应注意通过身体的感觉和变化,寻找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老年人锻炼时,速度、节奏应放缓,防止因用力过猛导致扭伤。

【跨腿扶膝护肠胃】

经常练习该运动,可强化下半身肌力,往下蹲时可促进肠胃蠕动,对增强胃肠功能有非常好的作用。

【动作要求】

1.双脚分开两倍肩宽,脚尖朝前,双手扶膝做蹲马步的动作。

2.身体上下起伏,上半身始终保持直立状态,弯膝蹲更深的马步,注意膝盖不超过脚尖。

3.每次1~2分钟。

【双臂拉举揉脏腑】

这组运动特别适用于饮食不规律、胃肠功能不好的人群。双脚站立与肩同宽,双手在体前,一只向上、一只向下,同时向斜上、斜下用力,就像拽一根皮筋一样,直到双手、胸腹完全拉开。左右两侧各练10~50次,做此动作时要注意,上身一定要直,绷住腰。手臂拉开时身体应可以感觉到明显的抻拉。

【脾胃虚弱运动法】

脾胃虚寒患者可选择较温和的方式如散步、慢跑、哑铃、太极拳等,因大汗会耗津伤气,加重虚寒。日常也可做些简单的传统运动来强健脾胃,如蹲马步、仰卧起坐、俯卧撑等。

蹲马步的具体方法:

双脚打开两倍肩宽,双手扶膝微蹲马步,身体上下起伏,上半身保持挺直,弯膝蹲更深的马步,注意膝盖不超过脚尖;每次分钟。可视自身耐力,量力而行。可巩固下盘,强化下半身肌力,促进肠胃蠕动。

【动脚趾益脾胃】

中医认为,人体的各脚趾都与脏腑相通,胃的经络通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胃经的原穴也在脚趾的关节部位。平时在家可以经常用脚趾抓地、抓鞋底,一次抓5分钟左右,两只脚可分别进行,也可同时进行,12~3次。或者按捏脚趾,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分钟左右,睡前进行最为方便。对于长期坐办公室、缺乏运动的白领来说,尤其具有积极的作用。

另外,多走路也有同样的效果,因为一个人在行走时有近一半的重量是由脚趾来承担的,走路能促进脚趾的血液循环和经气运行,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可以踮着脚尖走路,也可以试试踮着脚尖站十几分钟,脚后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记住在踮脚尖时要尽可能地把脚踮得高一点,这样效果才会好!

$:page

【叩齿咽津】

《修龄要旨》说:“齿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每晨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以舌搅牙龈之上,不论遍数,津液满口方可咽下。每作三次乃止。”中医学认为:“五脏化五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意思是唾液为脾肾所化,肾为人体先天之本,脾为人体后天之本,脾胃富集了五脏之精,气血之华,故唾液中含有很多有益于人体健康长寿的物质,对养生保健有着特殊的作用。古代医家认为,唾液充盈者必体质强壮,并根据唾液盛衰来判断疾病状况。

所谓“叩齿”,是指上下排牙齿轻轻叩击,“咽津”,就是将口中增生的唾液随时咽下。叩齿咽津对脾胃有非常好的保健作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而叩齿咽津能健脾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叩齿能健齿,齿健则食物容易被嚼细,从而减轻胃的消化负担;二是脾“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涎”就是口津,是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唾液具有帮助食物消化的功能。经常叩齿则能催生唾液,咽之有助于胃“腐熟饮食物”和脾的“运化、升清”,减轻脾胃的负担,达到健脾胃的目的。

明代医家龚居中对此法有如下评价:“津即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津,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

叩齿

每日清晨,心静神定,口轻闭,先叩臼齿36下,次叩门齿36下,再叩犬齿36下,然后用舌添牙周3~5圈。

咽津

即咽下唾液。先用舌舔上腭或牙齿周围及唇内,同时两腮作漱口状,待唾液满口时再咽下,并以意念送入丹田,即想象咽下的唾液直接进入小腹的丹田之中。

注意事项

1.叩齿、咽津常配合进行练习,但也可单独进行。

2.口腔糜烂、牙龈脓肿时可暂停操练,待病愈后再继续练习。

【摩腹】

接摩腹部

坐在椅子上,左手放在右手上,吸气、挺胸,用力往前挺出上半身,身体微微后仰;吐气,缩胸,弯腰,双手用力往腹部压;每次20~30次,量力而行锻炼。配合腹肌收缩按摩腹内肠胃,增强肠胃功能。亦可双手交叠盖住肚脐,上下左右旋转按摩腹部100~200次。

捏脊法

用双手沿长强穴自下而上捏至大椎穴一直线,边捏边连续不断的向上推移的一种手法,称为捏脊法。简单说就是从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用于给孩子进行脾胃保健非常有效。让孩子取俯卧位,站于孩子的体侧,用两手拇指指腹与食、中、环三指腹相对用力,捏起皮肤,从长强穴开始,边捏边提起皮肤向上推移,至大椎穴止,捏至最后一遍时每提二次增加一个较重的提拉动作,谓之“捏三提一”法。

【动作要求】

1.操作过程中,保持呼吸自然,身体协调,腕部放松,动作连贯,一气呵成,做有节律的、均匀一致的循环捏动。2.注意手法的操作顺序是:

先捏住皮肤,次提起,次捻动,次推移,复捏住皮肤,进行下一个循环的操作,周而复始,连绵不断。

3.捏脊法的着力部位在指腹,而非指端,捏起时勿拧转肌肤,并注意捏的力量适度。

4.为缓解皮肤不适感,可在每捏完一遍后,以食、中、环三指顺原路自上而下抹35遍。5.操作之前,可在皮肤表面涂以适量的介质。

【错误动作与纠正方法】

1.动作不连贯

纠正方法:施术者两手稍稍离开督脉一定距离,或者加大捏推的力量。

2.皮肤疼痛

纠正方法:调整着力点和捏提的力量,或者操作前先在皮肤表面涂以适量介质可纠正之。

3.得气不强

捏的时候,不必拘泥于穴位,因为脊柱两侧正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当背部皮肤有破损、皮炎、过敏、血小板减少症等都不能做捏脊,以免加重病情。a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