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药
分享到:

佤族

简要

佤族,中国、缅甸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没有通用文字,人们用实物、木刻记事、计数或传递消息。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和缅甸的佤邦、掸邦等地,中国境内还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发展史

根据“司岗里”的传说和沧源岩画的推测,佤族医药可能从“司岗里”传说之后就已经产生了,到能够刻制岩画之时,佤族医药已被传授于民间。如果说,沧源岩画已有3000年的历史,那么佤族医药应该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

无论传说如何,佤族医药产生于实践过程是无疑的。佤族是民间流传着:“一屁股落地少不了三棵药”,以形容阿佤山象植物王国和具有丰富的药物资源,也显示了佤族人民认识不少药物。佤族自古以来,同其他民族一样,在同自然界进行着不休止的斗争中,以群住洞穴和森林以避风寒和防止野兽的袭击,采用兽皮、树皮当衣御寒,取火熟食,以野果、野菜充饥饱食。这就是人们最早期的食品方式,也是人们最早的医疗卫生保健方法。

佤族人民在同自然界进行斗争过程中,为了生存,在寻找食物充饥的同时、逐渐识别植物的性味和作用,还对动物和矿物的作用有了认识,发现了可食用的植物或动物,也逐渐丰富了他们的饮食结构。与此同时,也常常误食有毒的植物和不能食用的动物,时有发生呕吐、腹泻、头晕等中毒反应,甚至发生死亡等情况。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人们才发现了一些植物、动物甚至矿物,不但可以食用,还可以药用和治病,对人体有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过程中,人们不可避免的遭受野兽的伤害和其他方面外伤,于是采用了这些植物和动物治疗。所以,佤族医药产生于生产生活和劳动实践。

医药理论与传承

多数学者认为,佤族是由奴隶社会的末期、封建社会的初期进入到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封建思想和意识不可避免反应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佤族医理药论知识也就不可避免的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

“魔巴”或“巫医”的出现:“魔巴”佤族称为“基”(佤文:Nqan),“巫医”(佤文:buidonjixsindah)。“麾巴”或“巫医”,采用什么“天地之论”或“有神论”解释人们的病因,由于佤族信仰“天地之论”或“有神论”,多数病人登门求“魔巴”或“巫医”在所难免。“魔巴、巫医”的社会地位只仅次于头人的地位。他们在医术方面没有什么特长,主要采取“神药两解”的手段。

佤族医药的理论依据,是依朴素的辩证观点为基础的,认为自然界里有天、地、风、水、木、火、石、气等八种物质组成。每种物质都由神所赋予的,每种物质都有特性和作用,还有其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不能改变,否则会导致各种物质间与人的不平衡不协调,就会导致疾病。

医药养生保健

佤族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最尊贵的客人和朋友来了总是用最好的水酒和最好吃的佤族稀饭(粥)来相待。请吃的东西如佤族稀饭(粥)等,多有养生保健之效,佤族的养生与保健与吃紧紧相连。现在结合佤族食、药两用的食物,对佤族的养生与保健作一番介绍。

医药传说与趣话

佤族医药的传统很多,在《司岗里的传说》中就有“寻找长生不老药”和“月亮偷走长生不老药”等传说。佤族民间也有“魔巴治病”的传说。而且,很多佤族的药物(植物)由于其独特的疗效,也有许多的趣事与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