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药
分享到:

仡佬族

简要

仡佬族,族源和古代僚人有关,民族语言为仡佬语,属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仡佬语崇拜祖先,奉祀竹王、蛮王老祖、山神。

仡佬族集中聚居在贵州省北部的务川和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石阡县,其余分别散居在安顺、平坝、普定、关岭、清镇、正安、凤岗、松桃、黔西、六枝、织金、大方等二十多个县市。

发展史

仡佬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根据汉文史籍记载,仡佬族的形成,大致经历了濮人、僚人、仡佬族三个历史阶段,在商周时称为“濮”;秦汉时称为“夷僚”、“夷濮”;魏晋至隋以“僚”专称;唐宋时期称之为“葛僚”、“仡僚”、“葛佬”;明清以后则称为“仡佬”,还有“告老族”、“古老户”等称谓,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仡佬族”。

仡佬族现有50余万人口,主要聚居在贵州境内,其全省仡佬族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8%以上。贵州的仡佬族人口,以务川、道真、石阡、正安等居住较为集中,其他仡佬族散居分布于贵州西部、西北部等地区。史学家从民间传说、民间习俗及考古资料中发现,仡佬族与牂牁江、夜郎国有着密切联系,是贵州土著民族之一,仡佬族先民很早以前就劳动生息在这片土地上,过着以狩猎,农耕为主的生活,贵州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流传着“仡佬仡佬,开荒辟草”的歌谣。

仡佬族语属汉藏语系,由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方言差别较大。大体来说,仡佬语可分为告、哈给、补尔、多洛四个方言。由于历史上连年战乱,又受到历代统治阶级残酷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和民族歧视,仡佬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加之长期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相处,使得仡佬族语使用日渐缩减,逐渐“汉化”,除少数仡佬族村寨以外,都普遍使用汉语。

仡佬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如黔西县观音洞、普定穿洞原始社会遗址,黔西北、黔北古代墓葬出土文物。另外仡佬先民还创造了许多古代建筑,如安顺市文庙内的石柱巨龙浮雕,遵义地区的仡佬桥、仡佬井等。仡佬族妇女利用当地盛产的葛麻、棉、丝编织成仡佬族妇女特有的桶裙,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

仡佬族居住地,山势横亘、山川秀丽、溪流交错、谷坝相间,自然风光美丽如画。被誉为“活化石”的稀有树种银杉自然保护区,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洛龙区大沙河;中外闻名的风景区安顺龙宫以及“天下溶洞奇观”的织金打鸡洞和大方县、黔西县一带的“百里杜鹃林”等旅游胜地,都有不少仡佬族居住。

基本理论与诊断

仡佬族是西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人民勤劳勇敢,民风敦厚纯朴。在漫长的岁月里,仡佬族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开荒辟野,创造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又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发现和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和诊疗知识,并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自己民族医药特色的医药队伍,为本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民族疗法

仡佬族医生对疾病的治疗,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药物的内服和外用,有时也使用刮痧、扎瓦针、拔火罐、拍打、推拿等几种手法。或单用内服,或内服、外用并用,也可兼用手法。主要视其具体病情而定,以尽快恢复健康为目的。

常用治疗药物有200余种,或根、或茎、或花、或全株,多鲜用,常直接入药,很少加工炮制。除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以外,生活中食用的姜、葱、鱼、蟹、肉、鸡仔也常入药,燕窝泥,钟乳石、布料等也是某些疾病的良药。使用药物不讲求准确剂量,常视年龄、身体强弱等具体情况而定。毒性药物则需加工炮制,一般不予内服。

医药单验方选

仡佬族医生在用医用药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积累、总结了大量宝贵的医药经验,通过与其他兄弟民族医生的交往和学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仡佬族医药,为仡佬族人民的健康作出巨大的贡献。我们在仡佬族地区走访了100多位各具特长的仡佬族民间医生,收集到大量他们长期使用的单验方,有的只用单味药治专病,叫单方,有的用多味药物配伍运用叫复方,统称单验方或秘方。每个仡佬族医生用药数量多少不一,单味、数味至数十味,甚至达到数百味都有,用药之道各有专长。

仡佬族药物源远流长,用药多采集新鲜药物,加工简便,配伍药物及剂量因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男女等因素而各有不同,收集的部分方剂中未载入药物所用剂量。由于受中、西医的影响,仡佬族医生对疾病的称谓也多采用现代临床医学对疾病的叫法,我们在此均一并采纳。


仫佬族药膳

仡佬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他们在生活当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医药经验,现介绍一些当地仡佬族医生治疗常见病的药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