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药
分享到:

瑶医学的特色与评价

瑶族先民居住地区山岭、河流、平原、溪岸纵横错杂,风景优美,植被宽广,物产丰富,不但供给人们吃、穿、用、住的物质资料,同时,还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动、植、矿类药物,可谓得天独厚。然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好的一面,也存在不好的一面,地处多湿,低纬度,暑湿相搏,山林石洞,猛兽毒蛇潜居,鸟道羊肠,虫蜜外伤难免。瑶民生活在上述环境之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在与疾病伤痛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瑶族人民逐渐熟悉和掌握动植物的属性及功能,不断地探索和总结、积累了不少治病医伤的有效方药,用于抵御虫蛇猛兽以及病邪的侵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医药一体化

医药相结合,医药不分家,这是瑶医药最主要的特色。行医者必识药,采药者必懂医;行医而不识药则医不灵,采药而不懂医则药无效。因此,瑶医过去和现在都是自己诊病,自己采药加工、配方发药,从来没有医药分家的现象。瑶族用药,基本上采用瑶山盛产的草药及动物药,药物以鲜用及饮片为主,部分经特殊炮制后使用。瑶山独特的药材历史极其悠久,名声甚著,药效颇高。瑶医用药品种总计达千余种,每个瑶医(门诊部、诊所、药摊)举握并经常使用的品种一般在200—300种。各族系瑶医所用品种及名称并不完全一致,但在实践中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及治疗疾病的特点总结出的独具一格的“五虎”、“九牛”“十八钴”、“七十二风”等104种药物,则在大多数瑶家的用药实践中广为流传。他们把一部分药物称为老班药(即前辈祖传之意),这对瑶医临床用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医护一体化


瑶族先民在同自然灾害和疾病作斗争以及劳动生产过程中,扶老携幼,互相照顾、关心孕妇以解除病痛等优良传统,这可以说是护理工作的萌芽。另外,他们很早就认识到,医疗与护理的密切配合,了加速疾病的痊愈。由于瑶族没有医疗机构,更没有专职的护理人员,因此护理一类的工作都是由医生口授,并按传统方式,由病人亲属协助完成。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当中,不少医生认识到周围生活怀境对人体健康能产生影响,从而总结出了某些有关护理方面的知识。例如,在瑶民的生活习俗中主张“疏通沟渠,排除积水”,注意到了水源的清洁和环境卫生。瑶族人民终年与山相伴,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很早就认识到疾病可以传染,他们常常采用隔离、消灭传染源或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来阻止传染病的流行扩散,用预防的方法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为本民族的健康、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如瑶族聚居区多痧、瘴、蛊、毒等传染性疾病,因此在民间流行用艾叶燃烧、喷洒雄黄酒等对空气迸行消毒的习俗。


三、防治一体化


历史上,瑶族人民在预防医学方面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开建县志》谓瑶族“惧患痘,有出而染者,不得复入”。在《阮通志》中记载“有病殁,则并焚其尸徙居焉、瑶族对天花等烈性传染病,“采取严禁天花患者回归原来村寨居住的方法,并将病人与居民隔离开,以减少这种疾病的流行”。这种隔离方法在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八排瑶族地区及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罗运地区都曾采用过。瑶族许多地区都有火葬的七惯,这种文明的葬法,也正是当今社会所提倡和推广的。火葬既达到消灭传染源的目的,又可保护环境免受污染。许多地区的瑶族在红、白喜事中,村寨内不管同姓异姓,所有的男女老幼都要请到。就是有病的老人也不例外。有病的老人懂得去别人家里饮酒做客或在群众聚餐的场合,都自觉带去食具。如果他们忘了带食具,就会自觉地取芭蕉叶代碗,临时修木枝代筷。餐中让别人替他们夹菜放在芭蕉叶中。在这种场合,有病的老人不会受到歧视,反而很受人的尊重,同桌人都会热情地给老人夹菜添饭,有的地方的瑶族还有家庭分餐的习惯。这说明瑶族人民对防止病从口人早已有所认识,采取的预防手段和措施也是科学合理的,芭蕉叶作为一种生活习俗已经一代代沿袭下来。


四、食疗发达


瑶族人民在远古年代,缺医少药,许多地方流行肠道寄生虫病(如钩虫、蛔虫等)。为了保证人们特别是后代的健康,广西金秀的茶山瑶每年三、四、五月份习惯将一种植物的叶捣碎取汁后与糯米粉、糖混合做成粑粑吃。吃药粑后第二三天,常能驱出大量的蛔虫。由于方法简便易行,糯米把味香可口,而且驱蛔效果好,无任何副作用,男女老少均乐于接受,故而形成一种习俗沿袭下来。如果哪一家因缺糯米而做不了粑粑,那么,隔壁邻居便会热心地送些给他们,小孩子们相互之间也常会三五成群拿来粑把做“家家”,从而保证人们特别是儿童每年能定期驱虫,驱虫覆盖率达100%。这一习俗,在封闭落后、缺乏医疗条件的山区,对保护人群特别是儿童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就是在今天,用糯米药粑驱虫,对于分散居住的瑶寨,比防疫保健工作者挨家逐户地分发驱虫西药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更适合当地的实情。由于常年在山中劳作生活,瑶民们还用鸡矢叶与事先泡过的糯米一同打成浆糊后,用布袋装好吊起来,待水滴干后(约需5至10)小时),便将布袋内的紫渣做成数块直径约5厘米大小的面饼,用油煎熟即可食用,吃饱为度,可代饭食。此饼能祛风活血、利湿消积、止痛、解毒,常食此饼,可治风湿筋骨酸痛,跌打瘀痛等症,效果颇佳。他们还做田螺菜,每日下田过程中捡回田螺,放入清水中搅拌数小时,促其吐尽泥沙,然后剪去其壳之尾尖部位,洗净,再放进菜锅内煮沸约一小时,期问经常翻动,临熟时放上油盐,再加上一些鲜薄荷叶,其味甘甜香美,令人开胃,吸晚壳内螺肉食之,可清热利水,防治热结小便不通、水肿、脚气、消渴等病,其汤饮之,还能防治目赤热痛、风眼烂弦等症。


五、与健身结合


瑶家人们很喜欢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民族的身体素质、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瑶家体育的一大特点便是常常与歌舞相结合,如在广西贺县瑶族地区,融体育与舞蹈功能于一身的双刀舞和双人对打,场面不仅赏心悦目,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能吸引广大群众的参与,而且又可锻炼肌体,强壮体魄。瑶族人民喜欢利用农闲时间和节庆日来开展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白裤摇十分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项目——赛陀螺,是一个群众参与性极强的活动,一个木制的大陀螺,用纹线卷上几圈,朝远处一丢,比谁的螺陀转得更久;而以农具或家具为道具进行锻炼的“春打红棍”则在广西恭城地区很是盛行;还有带有浓郁民俗民风的表演活动,如湖南江华的"戏耍人龙”更是热闹非凡。这类体育活动在瑶家更是数不胜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保证了本民族的健康。


六、商业意识浓郁


瑶族人民以医药作为与各民族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桥梁。传统瑶医能医擅药,他们靠高超的医术为丰富的药物资源找到了出路,使商业逐渐与医疗相结合,形成了既诊病又卖药的局面,与周围的汉民族和其他民族进行着互通有无的生产物质的交换,形成了与平原汉族间维持以物品交易为基础的社会共生关系。如果从清代道光年间的史书记载算起,瑶族在南方城镇行医卖药至少已有150年的历史;若从宋代瑶民出售灵香草、蜂错等药材产品算起,已历时六七百年。迄今瑶族群众仍为国家培育生产大量名贵药材,如厚朴、八角、肉桂、杜仲、砂仁、灵香草等。金秀大瑶山有数百名瑶医走遍全国除西藏等个别地区以外的各大中城市,摆摊售药行医,以独特的瑶族传统医疗方法、祖传良方和质优的瑶山药材,为各族群众解除病痛和进行医药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好评。


七、特殊的民约形式


瑶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和生活劳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族内约定俗成的一些村规民约,并通过一代代言传身教流传下来。它们是约定俗成的地方法规,体现了民族的切身利益,起到了保护自身健康的积极作用,无不透出古朴的民风民俗。瑶族村寨中有许多村规民约,如《瑶家河规》中就规定:“不能乱倒杂物污染河水。”这样,保护了水源,防止了细菌疾病的传播。在瑶族的各村各寨中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写着字的“石牌、这些“石牌”就记载着部分的村规民约。“石牌大过天”,石牌所规定的内容人人都得严格遵守,谁要是违反了这些规定,将受到木族或士村的排斥和通责。有时瑶族的“石牌”中也有关于禁止随意投药毒鱼的规定。他们制定的这些村规民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确实对本民族的健康和繁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八、特殊的宗教形式


瑶民多信奉神灵,定居的瑶族都建有庙宇,过山瑶由于迁徙不定,便立几块石头做为偶像,以方便他们的迁徙。瑶族的宗教活动有许多,如“度戒”、“还盘王愿”、祭祖、祭龙、祭山、祭树及“打裔”等等,均表达了他们感谢各种神吴保护、祈祷家人平安健康的良好愿望。不同地方、不同族系的集体祈祷方式各不相同。


九、直接实用性突出


瑶族在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治病、防病经验多为直接经验,比较简单、实用,疗效确切。虽然它的理论基础不是非常成熟,理论体系也不复杂,不如中医基础理论那样雄厚,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瑶医流传下来的经验被复杂的理论歪曲、遮蔽的较少,所以这些经验比较实用,疗效可靠。另外,瑶医外治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疗效确切,使用直接,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正是由于瑶医的直接性与实用性突出,因此在瑶族民间瑶医的一些治病经验与治病方法流传相当广泛。


十、理论形式简约


尽管瑶族医药的种类繁多,治病经验非常丰富,流传在民间的方药也非常庞大,虽然理论反映在对药物的有效性的本质探讨不够,但是另外一方面,它却防止了繁杂的理论对学习传播造成的困扰。理论形式简略,可以直接广泛传播瑶医药理论。由于瑶族同胞普遍文化素质较低,过去受到歧视,接受教育的机会很少,太复杂的医学理论难以让人接受和传播,所以通过简略的理论形式,有利于瑶族医学的传播和继承,并通过瑶族比较喜欢的山歌形式,朗朗上口,可以进行较好的传播瑶族医药知识,并使得瑶族医药长期得以完整的保留。


十一、观察细致人微


瑶族医学重视望诊,观察细致人微,特别是在瑶山村寨缺少现代医疗检验设备的情况下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比如瑶医的目诊,它是通过观察眼睛的各个部位的形态、颜色、结构等变化来诊断疾病,在观察睛时特别细致地观察白睛上的血丝的走向、形态、颜色、斑点来判断疾病,临床上有十种血丝形态,如血丝弯曲、分叉、离断、粗细等等;还有五种斑点,如云雾斑、黑点、多形斑等等。再比如瑶医甲诊,有二十八种甲象之分,如有色斑点、有色条纹等等。


十二、病症关系的特殊认识


西医注重辨病,中医重视辨证,瑶医不同于两者。摇医学中症的概念大于病的概念,治疗的指向是病、疾。如瑶医在诊断疾病上,根据病症发生的部位、形象、症状、缓急等情况进行以科分症,以症分疾。将所有疾病归纳为内、外、妇、儿、五官、瘟疫六科,四十七症,一百八十八疾。即内科十五症,六十六疾;外科,六症,六十三疾;妇科,五症,一十五疾;儿科五症,一十五疾;五官科,十症,十五疾;瘟疫科,六症,十七疾。


由上可见,在瑶医学中病是具体的,症是概括的,瑶医以症统病、以症统疾,治疗直接针对明确的疾、病,从认识方向上来讲,瑶医对症的认识是横向的,对病的认识是纵向的,其实用价值更突出一些,尽管其理论指导性不是很强,但疗效是确切肯定的,可能和这种认识有关。

原文标题:瑶医学的特色与评价